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一部分里,我们是把训诂的三种方法拿来,做了简要的介绍。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着重介绍历来训诂著作中的发凡起例问题及训诂学研究中对具体训诂条例的概括。先来讲历来训诂著作中的发凡起例问题。  相似文献   

2.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定称、分类及其具体内容,我国训诂学界众说纷纭.通过举例阐述当今训诂学著作中关于训诂方法的不同定称以及训诂方法分类的不同标准,认为训诂术语应当纯一、固定、意义单一,训诂方法的分类要有科学的标准,以使训诂学更科学、严密.  相似文献   

3.
先秦文献正文训诂分为"王官学"与"诸子学"两大阶段,前者属于早期的文化解释行为,在正名思想、教育普及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学术精神上,正文训诂的释义重心由词义外延转向词义内涵,以词义互证为基本路径,形成了训诂学特有的释义原则;在学术内容上,正文训诂从体式、内容、类型、术语等角度奠定了中国训诂学的学术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广义的"解释"凝聚为以语义为中心的"训诂",体现出训诂学的发生规律。立足中国训诂学的历史起点进行溯源性反思,可以深入理解训诂学的古今之际,把握其学科特质与现代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春秋公羊传》属于经传体训诂,主要采用了设问句与判断句相结合的训诂格式,同时还使用了灵活多样的训诂术语,二者巧妙结合形成了其在训诂用语方面的显著特色。系统地梳理与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训诂用语对于训诂学术语的规范和现代训诂学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树 《现代语文》2006,(10):22-23
有清一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的训诂学著作数量之富、开掘之深,可以上溯到两汉.一批不朽的经典之作传于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的训诂学者治学理念正确、研究方法科学.他们对训诂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等成就融合运用于训诂学,大大突破了前人,将中国传统的"小学"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6.
一、《郑笺》的训诂研究郑玄首先是一个训诂学家,他对毛诗的笺注不仅训释字词,贯通诗义,而且开创义例,垂范百代。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这方面黄焯的《毛诗郑笺平议》是一力作,此书是作者用平生精力所著,对毛注与郑笺综合前代意见,出以己意,其中有许多新见与发现。但此书对《诗序》过分推崇,依旧遵循《诗序》之说,对诗的原意理解时有偏废,对《郑笺》有矫枉过正之失。冯浩菲的《毛诗训诂研究》对《郑笺》的训诂理论、训诂体式、训诂条例加以归纳,全面总结了《郑笺》的训诂学贡献。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郑学丛著》是20世纪郑学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从六个方面对郑学做了全面论述,关于《郑笺》内容分散在书的各个章节中。可以说本书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郑学开辟了道路,书中注重实证的治学方法对学人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一般训诂学通论书在论及训诂方法时,大多限于讨论形训法、声训法、义训法等传统公认的条例。但是实际的训诂操作中,还有许多种普遍使用并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成为符合科学精神,又切于实用的训诂手段。本文将要讨论的引据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般说来,引据法的应用范围是不限于训诂的,但我们只讨论它在训诂中的应用,对其它方面的运用则暂不论列。本文所称之引据法,皆特指训诂方法之引据。下文逐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训诂术语,就是传统训诂学的专门用语.传统训诂学的术语确定工作已经自发地进行了两千年.训诂术语存在诸多问题,今天更需要在现代思维科学和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术语的归纳和建设,需要注意术语的单义性原则、新术语必须意义明确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训诂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意见不一.将训诂方法与训诂方式区分开来,或者将训诂方法分为求义的方法和释义的方法,是训诂学上的进步,但仍有欠妥的地方.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训诂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在训诂学中对训诂的条例分为三种,分别是形训,声训,义训。它们对于分析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训诂的条例中的形训可谓以形说义,声训可谓因声求义,义训可谓连类明义,这三种训诂条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汉字的含义的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训诂与语法     
传统训诂重在词义的疏通训释,也间及语法的阐述。近人论训诂学的著作,以洪诚先生《训诂学》强调论述语法与训诂的关系为出色。前贤在训诂实践中,虽态度谨慎,但是也有偶而因未注意到语法问题,导致训释  相似文献   

12.
正文训诂是文献本身所舍有的解释形式,在训诂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从训诂用语、训诂方法和训诂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尸子》正文中的训诂特点,总结规则.阐明条例,探求《尸子》正文训诂对训诂学的发展完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古籍须从训诂开始,训诂是国学基础。训诂,专注于中国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涉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是国学者的基本功,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训诂学为国学基础学科,成为显学。它虽俗称“小学”,并不小,且成果丰硕。研究训诂学成为必要。《训诂得义论》乃是专门研究训诂学著作,是作者数十年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文选笺证》(简称《笺证》)是清代一部有意于补正李善注的训诂学著作。其训诂之方法有三:一曰声音训诂法;二曰以形索义法;三曰比较考证法。总结《笺证》训诂之得失,可予现代注释学以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字、声韵、训诂研究相结合 ;训诂中注意研究方言、俗语词 ;训诂中注意研究民习、民俗 ;训诂中注意语言的时代性 ;训诂注意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训诂注意考古的新发现 ;训诂注意校勘和训诂注意版本等八个方面 ,论述徐复的训诂学思想 ,对徐复的训诂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在各种训诂学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而关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的论述却并不多见,可见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训诂和字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同时也是传世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以助于我们对《楚辞》的解读及汉代训诂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义训”质疑──兼论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训”是非常古老而且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但是,“义训”的定义和内容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坛,含糊不清,缺乏科学而统一的界定和说明。这不仅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陷于分歧混乱,自相矛盾,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立,给训诂学的教与学普及与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一、“义训”诸说简介“义训”这个训诂学术语,各家训诂学专著中,或经常用到但内容分歧;或有意回避而只字不提,情况颇为复杂,现仅就手边存书所及,稍作归纳介绍。(一)“义训”的归属:齐佩《训诂学概论》、周…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训诂学理论体系形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其实,最早对训诂学理论体系作出初步构建的是戴震。他从训诂的功用、训诂的前提、训诂对象、从事训诂的条件、训诂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训诂学思想,指出训诂功能是探寻古道,训诂前提是校勘文字,训诂对象是字义、名物、制度,从事训诂的条件是具备广博知识,训诂方法是因物求则。戴震构建的训诂学理论体系对训诂学专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是传世最完整而时代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因此,王逸《章句》既是研究《楚辞》的最重要的材料,也是训诂学应该注意的研究对象,要全面评价王逸训诂实践的得失,深入研究王逸的训诂思想及《楚辞章句》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有待于方正之家。今仅就王逸《章句》的内容和价值作一点探索性的工作。 王逸《章句》体式宏大,观其大要,有释词与释句两端。请分别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