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与汉族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两种,无论是仪式化的土风乐舞的蛮筒鼓舞,还是日常化的娱乐欢歌的踏歌都是源自民间,服务于生活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蛮筒鼓舞与踏歌均较具民族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色,并体现出了施句布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到高校可以修补断裂的"非遗"传承链条,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强烈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主动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引进四筒鼓舞文化学习课程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对四筒鼓舞的保护,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4.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湘西苗族鼓舞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并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通过恰当处理民族旅游与苗鼓艺术的关系、建立政府行为与苗族鼓舞的互动模式,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苗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3,(A3):24-25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传播民族文化,娱乐身心,并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将湘西苗族鼓舞特有的艺术魅力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创作的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了探究湖南桑植白族仗鼓舞,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入手,对白族仗鼓舞特色题材内容、特有舞蹈技艺及特定社会价值功能做了研究。研究表明:仗鼓舞具有广场舞蹈、多元一体等特色的题材内容,文化生态元素的律动特征和精准严格的传统程式特点是仗鼓舞独有的艺术特色;同时,仗鼓舞还有鼓舞民族士气、凝聚民族民心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7.
抚宁太平鼓是河北省冀东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舞蹈艺术的遗存.其丰富的内容和古老的历史,在全国其它同类鼓舞中实属罕见,将对丰富和完善我国舞蹈史,弘扬整个冀东民间舞蹈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畲族舞蹈是丰富灿烂的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认真审视它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对创造和构建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新世纪畲族文化体系有着深远意义.畲族舞蹈工作者应该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对传统畲族舞蹈的保护与开发;对现代畲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对群众性畲族舞蹈的普及与推广;对畲族舞蹈家的培养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背鼓原是藏族原始宗教祭祀的法器,后传入民间,属于藏族乐鼓艺术的一种形式。背鼓舞蹈是流传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民俗舞蹈中的男子鼓舞,其厚重浓郁的舞蹈风格,丰富体现出藏族乐鼓艺术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渊源。男子独舞《天鼓》就是采用民间背鼓的方式,充分表现出藏族背鼓舞蹈的风格与特征。鼓是藏族宗教祭祀的法器,同时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又广泛运用于民间娱乐,其在不同的场合、时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鼓和舞蹈的结合又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呈现,那么背鼓舞蹈其风格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这一神秘的藏族鼓舞。  相似文献   

10.
南阳是我国发现汉画像艺术的地区之一,汉画像数量最多,是研究汉代的重要资料。本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本文主要对苗族鼓舞的起源、形式、特点和节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总结得出了长脚苗木鼓舞所具有的特点,其中主要包含娱乐性和观赏性、趣味性与艺术性、锻炼性和教育性、趣味性与艺术性。进而分析发现长角苗木鼓舞能够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亚健康状态,提升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花鼓灯是花鼓文化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也是南方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形式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战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如怀远,蚌阜,风台,淮南等地,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典型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时代特点。安徽花鼓灯以其秀美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贵州彝族传统舞蹈“恳合呗”,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流传于彝族人民的婚姻、丧葬及节日活动中,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对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贵州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弘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保山傣族“大鼓舞”是保山市芒宽乡所独有的民间舞蹈,对其起源和历史发展的探析,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舞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表达情感应运而生的,经过人们不断地升华,它所表达的内容又是高于生活的。舞蹈主要分为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由于两者的风格不同,被人们接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二者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本文分析了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融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小娜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3):47-48,74
中央电视台已经举办的几届CCTV舞蹈大赛呈现出横向结合、纵向继承、民族历史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创作趋势。表现出超越了舞蹈动作本身、注重对舞蹈文化内蕴及情感的追求;突破了舞蹈创作的固有惯性思维,舞蹈创作的个性化倾向明显;更加注重普通群众对舞蹈的感受性、舞蹈创作日益走向平民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一种极其古老的表演艺术,其保护与传承都已陷入困境.对毛古斯舞的研究与保护,有利于研究土家族原始生活方式和最初的生活形态,有利于探源中国戏剧艺术史的萌芽,有利于毛古斯舞的生命力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有着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通常以舞蹈的形式予以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就成为哈尼族人的语言情感的载体。由此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艺术特质、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哈尼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山西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鼓乐品种繁多、艺术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之一。山西鼓是中国鼓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花鼓和锣鼓是山西鼓舞中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鼓"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一个象征,在山西民间舞的道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