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HLQ油田下干柴沟组含油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井间产能差异较大,油层分布规律不清晰的问题,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研究区目的层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小层的沉积相分析,总结沉积体的演化规律,指导后续的勘探开发。研究区主要储层砂体沉积类型为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远砂坝。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为挖潜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2.
董贵能  何小胡 《内江科技》2012,(10):164+156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北部湾盆地涠C-3油田流三段进行沉积基准面分析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将流三段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13个短期旋回。在此基础上,进行沉积演化研究,研究认为:第一个中期旋回至第二个中期旋回的前半旋回为冲积扇-河流相,第二个中期旋回的后半旋回至第三个中期旋回为辨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位置,指出由第一个中期旋回跨越至第二个中期旋回的转换面和由第二个中期旋回跨越至第三个中期旋回的转换面是形成有利储层砂体的主要位置,是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任翔 《内江科技》2009,30(11):104-105
本文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的泥岩颜色、岩性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相分析的研究,确认该工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模式,分别为指状砂体模式、朵状砂体模式、坨状砂体模式三种,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对轮古东地区石炭系巴楚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了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若干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的演化以及层序格架内砂体的分布,预测了砂体尖灭线的可能位置。  相似文献   

5.
屈宏  徐文萍 《内江科技》2012,(1):147-148
根据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一段的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等进行研究。通过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方面的特征说明本区发育河流和湖泊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体系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泥三个亚相,有利油气储集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根据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形态,将三角洲的主要骨架砂体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为条带型和网状型。总结并提出了三角洲沉积体系模式,沉积微相分布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及其在旋回中的位置,网状型沉积微相分布模式发育于基准面下降到最低点,而条带型沉积微相分布模式发育于基准面上升降段。  相似文献   

6.
张江江  王伟锋  冯学谦 《内江科技》2010,31(5):114-114,115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侧翼、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本文分析了沉积微相类型对砂体发育与展布控制作用,及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描述,利用岩相和测丼相等标志研究沉积微相类型,确定了工区主要为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划分为5种亚相、10种微相。在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资料及砂体厚度统计数据,说明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砂体主要发育于曲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中;垂向上,自下而上为一次湖退一湖侵的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8.
博兴洼陷小营油田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玉新 《内江科技》2010,31(6):51-51,61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博兴洼陷小营油田沙二段的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标明,沙二段为湖泊三角洲相,属东营三角洲向西的偏浅湖沉积体系,缺少水下分支河道沉积,多为末端砂及席状砂,局部时期发育河口坝。  相似文献   

9.
魏三妹  吴剑 《内江科技》2010,30(1):96-97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构造概况、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清了辽河油田台一块Es1Ⅱ和Es1Ⅰ油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油组储集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其沉积微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得出研究区该时期存在双物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惠民凹陷田家地区沙二上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将三角洲平原细分为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和洪泛平原微相,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并系统地总结出不同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描绘出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的平面展布。结合实钻井资料分析表明,该区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是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1.
王江波  何曼如  杨强 《内江科技》2011,32(7):139-140
本文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长6砂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内。  相似文献   

12.
陶麟 《内江科技》2010,31(5):109-109,145
车排子凸起位于住噶尔盆地西北缘,主体走向为北西一南东至东西向。沙湾组与下伏古近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由厚变薄至尖灭,在东南部可迭400m以上。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主要发育低位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两大沉积体系组合: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细分为两个微相:辫状河道和河道间湾)和前缘(细分为四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问湾、远砂坝和滑塌沉积),湖泊沉积体系主要是滨浅湖亚相沉积(又可以细分为砂滩、砂坝和滨浅湖泥)。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测井等地质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砂体成因类型及特征,分析了砂体形成及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区砂体主要由辫状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和辫状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组成。盆地古构造与古地理背景控制沉积相及其砂体的空间分布,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决定砂体类型与特征。对研究区砂体成因和主控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该区下一步地质勘探。  相似文献   

14.
田倩倩  周越  王启明 《内江科技》2012,(12):139-140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我国陆上最大的天然气盆地,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对苏里格气田的沉积相类型的认识还没有统一。为了更好的了解苏里格气田的沉积背景,提高勘探开发效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充分利用研究区盒8段取心井岩心分析、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对盒8段岩石的颜色、组分、结构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苏里格气田南部盒8段沉积亚相为辫状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并总结出其微相:辫状水道、心滩、河漫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  相似文献   

15.
高集油田阜二段沉积时期为开阔的滨浅湖区,滩坝砂体发育,并发育生物滩和生物层;障壁砂体向岸一侧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但由于供屑能力较弱和波浪及岸流的作用,在河口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体系,而表现为浪控河口湾性质。浪控河口湾相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碎屑滩坝、碳酸盐滩坝、裂流水道等砂体微相,其中碎屑滩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相似文献   

16.
辫状河砂体一般垂向叠置厚度大,在稀疏井网条件下,如何揭示辫状河厚层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向来是砂体建筑结构分析中的重点。本文利用岩心、测录井等资料,结合古代露头以及卫星照片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起来的辫状河地质知识库,采用垂向分期,平面划界的方法,对小层内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砂体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其中小层内井点处的辫状河道砂体需细分至单层,并依据已有的地质知识库和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井间合理插值预测,从而最终实现单期河道平面延伸轨迹的追踪和对比,然后按单期沉积发育顺序,完成复合辫状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解剖地下河流相砂体砂体层次结构及不同成因砂体叠置规律,为后期深入勘探开发及水平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认为高家沟-青阳岔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有分流间湾、分流河道和天然堤三种沉积微相,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分流河道为主,是主要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8.
刘照辉 《内江科技》2011,32(2):140+197-140,197
辽河油田东营组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属于鸟足状三角洲沉积模式。依据沉积标志将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三种沉积微相类型,本文对不同相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相带与油层出砂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东营组沉积微相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结构,进而决定了不同相带油层的出砂规律,其中河道间砂出砂最重,累计出砂与时间呈乘幂关系;其次是河口砂坝,累计出砂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水下分流河道出砂最少,水洗5~10年后,累计出砂量与时间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恩  李维锋  张宇坤 《内江科技》2010,31(4):103-103,88
在岩心分析和测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重7井区克上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油气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百重7井区克上组为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发育碎屑流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问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微相。研究区油气分布主要受岩性和物性控制,局部被断层遮挡,储层物性和舍油气性受沉积微相的控制。通过对沉积微相和油气分布的研究,可以为油田的后续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三元复合区SIII4~10小层为例,通过密井网条件下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可以判定,研究区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下的水上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溢岸薄层砂和分流道间泥等沉积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单砂体进行识别并揭示了单砂体的分布规律以及展布特征,为油田的进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