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按本文处理,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包括27种、5变种,其中有5个新种、4个新变     种。文中分析研究了该属的外部形态和地理分布; 在扫描电镜(SEM)下,对22个种的花粉     外壁和16个种的种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认为花冠有三个类型,花药有两个类型,花粉和种皮     的外壁纹饰也可各分为三个类型。花冠的各种类型是稳定的,它们与花粉粒和种皮的特征明     显相关。其相关性是该属次级划分的主要依据。该属分为四个组。以O.bodinieri建立的 属,Dasydesmus  Craib被并入Oreocharis。  相似文献   

2.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     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     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     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     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    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我国黑龙江产桔梗科沙参属的10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对其中     7种作了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其中6种1变种为首次报道,并发现2n=68的4x种。该     属染色体基数多为17(x=17),但Adenophora trachelioides和A.remotiflora的基数为18     (x=18),为该属独特基数。核型的共同特征是:小型,以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点     染色体为主,至少具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二种     水平:  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  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     途径之一。结合其它性状讨论了这些种的分类,并确立1个四倍体新种(A. amurica)和1个新组合(A.pereskiifolia ssp.alternifolia)。  相似文献   

4.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杉科全部10属共13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它们     都有分子量为32、24和10K(千道尔顿)的多肽。每个分类群一般只有2至4个主要多肽,构     成种子蛋白总含量的一半;而且其分子量都分布在24—26K及29—36K两个区域内。  因此,     杉科植物种子蛋白谱与红豆杉科、三尖杉科相似,而不同于松科。属内不同种之间,种子蛋白     组成和针叶过氧化物酶电泳谱都没有看到显著差别。根据这两种蛋白质资料,表明杉科各属除红杉、巨杉、落羽杉相互很接近外,其他各属间关系都比较远。但是还不能说杉科可以分立几个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叶下珠属植物进行了整理,记载了6个亚属,7个组,33个种和4个变种,    其中有1个新亚属,5个新种,1个新名称,9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沙棘属的2个新组:即无皮组Hippophae和有皮组Gyantsenses,1个新等     级种H.gyantsensis(Rousi)Lian和中亚沙棘H.rhamnoides L.subsp.turkestanica Rousi  在     甘肃省的新分布, 同时附有该属的分组和分种系统检索表,记述了沙棘属的一个新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我国忍冬科54个样品,包括12属31种植物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 描述了本科各属主要代表种的花粉形态特征;  及不同种的花粉类型,为化石花粉鉴定提供参考资料, 同时根据花粉的形状、大小、萌发孔及外壁雕纹的异同,讨论本科及科以下分类群的位置和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我国现有栽种的三种来源的聚合草细胞学鉴定结果。结果发现     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  从染色体数目看,初步认为我国目前栽种的     三种来源不同的聚合草(朝鲜聚合草、日本聚合草和澳大利亚聚合草)是属于同    一个种,相当于聚合草属的外来聚合草(Symphytum peregrinum Ledeb.)。  相似文献   

1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水松茎次生韧皮部的主要特征为:韧皮部由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组成。轴向系统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蛋白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径向系统由韧皮射线组成。在横切面上,轴向系统的各组成分子以单层切向带交替有规律的排列,其排列顺序为: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韧皮纤维-筛胞。筛胞的径向壁上嵌埋有草酸钙结晶,韧皮纤维仅一种类型,韧皮射线同型、单列。根据水松茎次生韧皮部的解剖研究,并与杉科其它各属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我们认为:水松属与水杉属和落羽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中国复序苔草亚属6组4亚组的代表植物14种,进行了叶片解剖学研究,观察了其横切面 和表皮特征,证明上述特征在各类群之间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这14种植物叶片的横切 面和表皮都具有一些原始的性状,表明复序苔草亚属中的植物可能在苔草属中是较原始的。在所观察 的植物中,Sect.Polystachyae植物叶片解剖学特征比较一致,说明此组的建立比较合理;而Sect.Indicae 组已有明显分化,尤其是Carex scaposa C.B.Clarke和C.densifimbriata Tang et S.Y.Liang 与其它植物明显不同,而且其外部形态特征在复序苔草亚属中也比较独特,因此赞成将它们及其近缘类群做为一个组而非亚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三种芸苔属植物的外部形态、种子解剖、花粉形态和染色体数目。研究结 果表明:新疆毛芥;黑芥;鸡冠菜;均是三个独立的种。其中1新种、1新等级。  相似文献   

14.
台湾杉属Taiwania包括秃杉T.flousiana Gaussen和台湾杉T.cryptomerioides Hayata 两种。秃杉现已列为我国一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本文作者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系统    观察了秃杉营养苗端,叶角质层内、外表面及叶子内部结构,幼茎,茎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 部的结构等。通过对秃杉各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同杉科其它各属作了比较分析,我们不赞同将台湾杉属提升为一个单型科——台湾杉科的主张,而支持Hayata (1906;1907)早期提出的关于台湾杉属应作为杉科中的一个属,其系统位置可介于密叶杉属与杉木属之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青海九种杜鹃的比较解剖和分类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检查了青海九种杜鹃的木材、幼枝和叶子的解剖学性状。  结果表明:     按其生长层上管孔的分布,可以分成半环孔材和散孔材两类;根据木射线的结     构、幼枝和叶表面腺毛的种类,后者又可以分成两类。青海九种杜鹃分别隶于    Sleumer分类系统中两个亚属及两个组和一个亚组。  相似文献   

16.
Pyrgophyllum (Gagnep.) T. L. Wu et Z. Y. Chen is a monotypic genus of Zingibera- ceae from China.  Originally, it was placed in Kaempferia as a subgenus by Gagnepain (1901), later transferred to Camptandra by Schumann (1904) and to Caulokaempferia by R. M. Smith. (1972).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separation of Pyrgophyllum at generic rank is justified on cytological,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evidence.  It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rge lamina-like bracts, which are rarely seen in Zingiberaceae.  The margin of each bract is ad- nate to the main axis of the inflorescence at the base and the lip is lobed.  Trichomes unicel- lular, stomata each with 4-7 lateral subsidiary cells, lateral veins are of three various types of vascular bundles: girder-shaped, semigirder-shaped and isolated. The pollen grains are spinecent. The basic chromosome number (x) is 21.       The type species, Pyrgophyllum yunnanensis (Gagnep.) T. L. Wu et Z. Y. Chen (Kaemp- feria yunnanensis Gagnep.), is o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睡莲科6个种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莼菜的叶柄具一对维管束,其它5个种为 有限的、星散排列维管束,它们与单子叶植物相似;叶柄基本组织中除萍蓬草无气道外,其它种均有。叶为两面叶页,毛茛型气孔局限分布于叶腹面,但莲叶背面亦发育有少量气孔。莲的气孔在发育时属单唇型,成熟时则呈毛茛型。排水器、厚壁异细胞只见于莲。腺毛及吸水器除莲外,供研究的其它种在叶背面均存在。除莼菜及莲外,其它种都有星状石细胞。     根据本文的观察结果,我们认为莼菜属是睡莲科中较简化的属,它和Cabomba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可独立成莼菜科(Cabombaceae),包括于睡莲目内。睡莲属、  萍蓬草属、芡属和王莲属(Victoria)彼此亲缘关系密切,可留于睡莲科。莲属具独特的形态,与睡莲科的其它属亲缘关系不甚密切,因此,不但可分立为莲科,而且可独立成莲目。  相似文献   

18.
几种丛生竹维管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竹类不是经常开花,而营养器官又易发生变异,在分类上造成困难。本文着重将华南栽培的丛生竹类10属31种的竹秆,在秆的基、中、梢三个部位进行解剖,由外到内观察其横切面的维管束的不同结构、大小、形状和排列,编成4种维管束类型和31个种的检索表,试图探讨以维管束结构作为竹类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分析了杨属全部5个组26种又3变种,及其他欧 美杨无性系、人工种间杂种的阳极同工过氧化物酶。实验表明,叶柄和茎的酶谱 相当稳定。整个酶谱分5组。c组酶为整个杨属所共有。b组只限白杨组各种, 而且只有白杨组才缺乏a组各酶带。d组酶带最多、最复杂,充分显示出种的专 一性。根据酶谱可以鉴定种、变种,甚至某些无性系。看来,杨属植物在形态进化的同时,发生了过氧化物酶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透明法、石蜡切片法及薄切片法对木兰科10属82种1亚种植物叶片的结构和油细胞的 分布密度、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鹅掌楸亚科和木兰亚科在叶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鹅掌楸亚科两种植物叶的部分下表皮细胞乳突状,且整个细胞外壁只形成一个乳突,而在木兰亚科植物中有单列多细胞或单细胞的表皮毛,却未发现乳突;鹅掌楸亚科植物叶主脉维管组织环分隔呈束状,且其外包被的纤维也排列成束状,而木兰亚科的80种1亚种植物中,叶主脉维管组织连成轮状,其外面也由一圈连续的纤维环所包围。从而支持木兰科中木兰亚科和鹅掌楸亚科两个亚科的划分。并且,从叶主脉的演化趋势来看,鹅掌楸亚科较木兰亚科进化。另外,木莲属植物叶片的结构与木兰属具有明显差异,因而进一步证明木莲属是不同于木兰属的一个独立的属。油细胞是木兰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在叶肉中的分布可划分为3种类型:(A)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B)主要分布于海绵组织;(c)均匀散布于整个叶肉中。油细胞的大小及其在叶中的分布与叶厚、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间的比值以及下皮层的有无、表皮毛的类型、叶脉的结构等特征相结合,可作为属、甚至种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