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景明教授所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以北方游牧民族食生产和食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填补了饮食文化领域专题研究的空白。饮食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涉及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从其内涵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以民族学的视野,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岩画是古人类绘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其中的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遗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图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古代诸民族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解。乌兰察布草原舞蹈岩画,根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不同的舞蹈形式去表现当时人们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征,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透视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以象征符号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名声载入史册的民族.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辽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游牧民族狩猎习俗的文化基因注入了契丹民族的血脉.辽代皇帝的捺钵管理制度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和朝代特点,由统治者所引领的狩猎习俗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鹰猎是辽代皇帝狩猎的重要内容之一。辽统治者对鹰猎的推崇最终成为辽王朝湮灭的序曲.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资料中表明,在山戎创造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丝织品,但刺绣作品却是在匈奴文化遗迹中最早出现,一开始就显示出较高的制作工艺,在本民族造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有外来文化的因素,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从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看,大致经历了初始、发展、兴盛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制作工艺、纹样图案、艺术特点,并通过刺绣艺术表象反映出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匈奴生活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饮食居住,服饰、发饰、装饰,婚姻形态,丧葬之礼及其它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之特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研究匈奴习俗对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游牧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是透过匈奴生活习俗还可以看到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异同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张景明教授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为切入点,梳理了学术界关于造型艺术的概念,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同时,站在艺术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了造型艺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此外,将造型艺术进行了分类,分为岩画、金银、青铜、陶瓷、玉石、漆木、绘画等,通过艺术表象的分析,论述了造型艺术的文化表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对涉及塞人的族属和其民族在伊犁河谷的居住的时问问题上作必要的讨论。井在前苏联学者研究成果认识的基础上,对伊犁河谷的史前时期考古资料进行收集,进而对其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析判别,找出相对准确的塞人文化遗存,并根据考古发现来研究塞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古中山国虽然是战国时期由白狄所建的国家,其文化思想却带有深刻的儒、墨色彩,而考古所见的种种器物又表明其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杂糅的文化面貌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对于文化的影响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艺文化,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诞生,创造了游牧式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文化的核心所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工艺文化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区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征,诸民族先后继承与创新,对现今草原民族的工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工艺文化的内涵都失去了原有的性质,甚至处于消失和濒危的状态,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来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带有典型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哈萨克族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呈现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的内容,在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也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游牧是新疆当代散文作家们言说的一种精神方式,在新疆当代散文中最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游牧文化因子的作家是叶尔克西——以汉语写作的哈萨克族女作家。游牧文化的因子塑造了叶尔克西对游牧生活的感知与表达的方式,并成为叶尔克西生命中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这一文化资源的影响投映在其散文创作中则表现为作家以游牧的方式、游牧的心态、游牧的精神书写新疆区域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与生命氛围,作为母体文化的游牧文化是叶尔克西无可回避的创作选择,它已经深深植入了她的血脉和心灵之中。  相似文献   

16.
游牧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游牧生产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处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再生产模式。而游牧民族在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智慧,对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而这些可供现代人类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反映游牧文化的词汇数量大、使用频率高、语义内涵极为独特,常用的畜牧业词语中牲畜名称极其繁杂和丰富,对各种文化事项的命名中常冠以各种生物的名称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草原游牧文化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作为适合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而形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文化不是单纯的存在,它的重视度和发展度不仅仅只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文化,它与其社会依存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草原游牧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需要理性的定位这种文化形态的内涵特征及战略价值,实现其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论证了东北是玉文化的发祥地,分析了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深邃的文化内涵.指出红山文化大量玉器的出土说明红山文化时代,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已经完成;红山玉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印证了玉兵时代的说法;红山文化和龙文化的发端紧密相关;红山文化玉器的多样化说明原始宗教崇拜的发端亦在东北;红山玉文化开中国礼制文化的先河.本文还研究了岫玉与玉文化的紧密联系,充分肯定岫玉对玉文化的贡献,岫玉对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20.
印第安人来自哪里?这曾经是一个世界文化问题,研究这一问题,牵涉到许多学科.本文从考古人类学,考古文化学、地理学、语言学以及国外高新科技的研究成果等方面,指出印第安人是通过不同途径到达美洲的亚洲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