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本刊新一期杂志问世,总有许多读者称赞封面画作,屡屡问及:这是油画还是摄影?哪位油画家把女性画得这么美?就在本刊封面连续两年刊登这位画家的作品之后,我们约广州作者陈穗友撰写了这篇访问记,以让读者一识这位画家的"庐山真面目",并借此机会向为本刊带来美好声誉的谢楚余先生祝福、致谢!  相似文献   

2.
柳子谷(1901—1986年)江西玉山县人。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画。1924年入上海美专。1926年参加北伐,在林伯渠领导下任美术干事。1928—1930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南京美专国画系主任、兼职于中央大学。柳子谷先生成名于20世纪30—40年代,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与徐悲鸿、张书旗并誉为“金陵三画家”。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柳子谷遗作展”和学术讨论会,这位早已蜚声中外画坛的名画家及其作品在被尘埋了30年之后才得以轰动京华;多种媒体介绍其人其画,给予高度的评价。作品不仅被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山水卷”和“花鸟卷”、《1901—2000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传世名作鉴赏》等大型画册,而且又被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如何评价这位深受当代名人林伯渠、于右任、陈立夫、蔡元培、徐悲鸿等盛赞美誉的柳子谷先生及其画作,廖静文在“柳子谷遗作展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最具代表性:“柳先生是悲鸿的老友……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为中国画改革做出了贡献的一位画家。”其画,其人,令人景仰。其画,于右任曾对他的画技作过这样的评价:“子谷绘山水,取法宋元,旁及百家……绘人物花鸟兰竹等物,理法、技巧、意境均能得心应手。”正是因为先生有着如此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所作之画“寄妙语于素幅,出新意于毫端。”(陈立夫题辞)其人,“历经磨难,风风雨雨,心无芥蒂”。(亚明题辞)而这一切,又被程思远先生题辞的一语所涵盖:“毕生豪情萦祖国。”这个评价,可用因涉嫌“为彭德怀树碑立传”而被尘封了3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与军旅画家满键合作)来验证——这幅《解放军画报》评为“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壮丽史诗”的27米长卷,验证了“心无芥蒂”的柳子谷以其绘画的实践,表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总之,正如孙其峰的题辞所说:“子谷先生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善兰竹。”因此,本刊选发了柳子谷先生的墨竹,并请柳子谷之女柳咏絮撰写了论先生画竹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触摸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州电视台的《论道》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灾害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在灾害中,中国媒体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两个月后的今天,冷静回望这场灾难,一些曾经遗失的美好在这次地震中被我们重新拾获。白岩松,一位站在中国舆论最前沿舞台的表达者,一位参与中国重大新闻事件直播最多的主持人,这次地震带给他什么样的心灵震撼?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对话白岩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索。我们对此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敬请大家关注"高端对话"栏目,并请各相关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线索,以便我们把此栏目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触摸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的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州电视台的《论道》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以嘉宾主持的身份走进贵州电视台演播厅,掀开大型高端对话节目——《论道》的序幕。龙永图在本次《论道》中对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李稻葵师从于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教授,中国新一代海归学者,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为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出谋划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在这次对话中,两位高端人士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诺贝尔奖"——国人学术界心中百年梦想背后的故事及中国学术界如何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贵州电视台《论道》栏目分两期播出,我们对此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敬请大家关注"高端对话"栏目,并请各相关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线索,以便我们把此栏目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沈晓宁 《对外大传播》2013,(2):23-24,35
2012年本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遗憾的是发生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使得两国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政冷经凉"局面,甚至引发了两国民众间的互不信任。这种局面是否会长期影响中日关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当前的两国关系形势,中日媒体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就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与日本媒体有广泛沟通的《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先生。  相似文献   

6.
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漆侠先生离开我们有一年了 ,本刊编辑部为了表达对漆侠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特编发一组宋史研究论文 ,作为对漆侠先生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年末将至,回顾本刊一年来的封面人物,不觉中,带给我们一股股扑面而来的与 世界呼应的气息…… 中国加入WTO已满五年,当时采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时,我们带去了中 国新闻界一位领军人物请我们转达的心声,他说:请你们告诉龙永图先生,加入世 贸组织让国人开始明白,必须把城墙拆掉,按国际大家庭共有的生存方式生存,这 是不可更改、不可逆转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晖 《对外大传播》2007,(12):55-57
董晋先生于1931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鄱阳湖畔的都昌县,现年已76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兼基金会委员,国际华文诗画学会名誉顾问。十分可贵的是,董晋先生先后同港台及海外40多位华侨、华裔诗人的相互唱和诗多达三四百篇,以诗交友,共叙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于宁楷和吴烺、戴翼子、严长明等人交游、唱和的考察,以及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索可知,《修洁堂初稿》中的《捣衣》《观猎》《谒卞忠贞公墓》《赠严东友四首(其四)》《〈五声反切正均〉序》等诗文的写作时间都在乾隆十八年(1753)之后,郑志良先生所认定的《修洁堂初稿》应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观点难以成立。《修洁堂初稿》的成书时间应在吴敬梓去世之后。此外,《〈儒林外史〉题辞》实际上就是对于"幽榜"一回的"题辞",因此在对于人物的选取、品评、态度,乃至先后顺序等方面都与"幽榜"保持一致。在《〈儒林外史〉题辞》、"幽榜"一回以及宁楷其他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宁楷便是"幽榜"一回的增补者。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9月,《中国名城》杂志编委罗哲文、张锦秋等著名专家、学者来到扬州参加《中国名城》杂志公开发行两周年座谈会和梁思成先生铜像揭幕仪式。罗哲文先生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动情地说:"这是我第十七次来扬州了,扬州人美水美,历史文化深厚,大明寺风清月朗,鉴真堂清幽雅洁,梁先生的像能供奉于此,也是扬州的骄傲了。大运河正在申遗,扬州我还会再来的。"谁料仅一年多光阴,罗老却抛下了他毕生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温和、睿智、博学的长者倍感惜痛。作为自1987年我刊创刊以来连续担任五届编委、顾问,罗老为古城扬州、《中国名城》杂志以及我国的名城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历历在目,思来如同在昨。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和唐君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峰林中两座令人瞩目的学术高峰。现存梁、唐两先生往来书信一共五封,虽然数量十分有限,但为解读梁、唐二位先生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交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材料。本文利用新近出版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唐君毅全集》,重点结合梁、唐二位先生书信、日记等资料,对这五封书信的写作背景、所涉人物关系,以及相关内容思想,按照时代顺序,逐篇进行解读,不仅使读者之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激荡升华,更丰富了我们对于两位学术前辈学术观点、思绪情感、家国情怀之理解。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已是百岁人瑞,近三五年来已不事鉴定.不撰著述,安宁地在京华自家府第颐养天年。然而,徐老于众多古书画鉴定的门生中最得意的一位——浙江博物馆研究员黄涌泉先生.却已作古近5载,终年78岁。两位鉴定家执著的事业心、严谨的治学精神队及他们师生倾情书画鉴定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一直在探讨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如何让中国以我们自己希望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一路探讨下来,有一个强烈的体会,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外宣,会显得疏远而清高;而有实践的热度却缺少思考的深度的个案,又缺少共享的价值。在工作中,我们就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很好地把几者结合起来,为我们的外宣工作提供一种宝贵的财富。2007年末,我们来到成都,时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郝康理接受了本刊的专访,他对外宣工作的认识,他对合纵连横思想的发挥,他对外宣工作强烈的责任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手里拿到2008年最新的两期《中国国家地理》,封面标题"圈点新天府"和"为何成都天府之冠地位难撼?""天府"和"成都"也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发稿之际,得到了郝康理调任四川省统计局局长的消息。但是他身后的战场热度还在,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延续,经验还可以共分享,因而我们在与郝康理协商后,将此稿登出。  相似文献   

14.
王姝  梅重 《文化交流》2010,(5):68-71
孙席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学者。他1906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平水乡红墙下村一户小康之家。 此稿选自王姝、梅重两位作者新近脱稿的《孙席珍评传》。该书稿的撰写中采访了传主的家人、友人、学生等,史料翔实,传评相长。本刊发表时对所选章节有删节并稍有改动。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2016年2月27日,第二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和美国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共获该奖。乐黛云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她与汤一介先生被称为"学界双璧",在中国比较文学和中国哲学与国学方面互为裨益,携手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逐渐成长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乐黛云先生著有《比  相似文献   

16.
触摸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的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州电视台的《论道》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以嘉宾主持的身份走进贵州电视台演播厅,掀开大型高端对话节目——《论道》的序幕。龙永图先生在本次《论道》节目中全方位解读博鳌亚洲论坛,贵州电视台《论道》栏目分两期播出,我们对此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从而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博鳌亚洲论坛打开了一扇窗……敬请大家关注"高端对话"栏目,并请各相关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线索,以便我们把此栏目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7.
卫星电视频道"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2009年改名为"RT")自2005年创建以来,已跻身国际大媒体行列。本刊邀请两位学者,分析RT的建立背景和成功原因,以对我国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媒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我编辑的“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的作者中,宗白华和常任侠、张安治这三位教授都是我最尊敬的作者和导师。常先生和张先生是前南京中央大学的同班同学,他们又都在中央大学师从宗白华教授,都是宗先生的美学的很有成就的传人。张安治先生对中国画史和画论有功底极深的研究,常任侠先生是海内外有数的东方艺术史学家,他们都自认为系出自恩师宗白华教授的教导。而宗白华先生却从来极看重张安治先生和常任侠先生的学识,从不以老师自居而一直把这两位早年的学生当做挚友并格外推重。宗白华教授于1986年逝世,享年89岁;张安治教授于1990年逝世,享年79岁;今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的时间不长,但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早就开始了。我的一位朋友李可范先生就是致力于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韩国画家。身为韩国书画联合会副会长的李可范先生自1987年至今,已经到中国来了7次,他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为向世界宣传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第一次见到李可范先生是在1993年8月24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的“中韩建交一周年纪念——第一届中韩书法展”开幕式上,那  相似文献   

20.
万全  杨佳  陈建 《对外大传播》2014,(9):F0002-F0002
正8月22日,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在京举行颁奖仪式,代表国际翻译家联盟授予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中国译协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唐闻生为许渊冲先生颁奖。许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的两位同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