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源错配一直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全国249个城市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程度进行衡量,构建空间模型以及半参数空间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和资源错配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数字经济与资源错配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资源错配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影响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资源错配程度,但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在资本错配方面,影响程度西部大于东部大于中部,在劳动力错配方面,影响程度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刺激外商直接投资、巩固金融深化程度、提高就业活跃度的方式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改善资本错配,但改善效果会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逐渐减小,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劳动力错配系数之间存在波浪形关系,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整体上会加剧劳动力错配,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够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程度。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21,(2)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等机构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2011~2018年间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渠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和创业活跃度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活跃度的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对渠道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对创业活跃度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使用深度、数字化支持两个维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苏培添  王磊 《资源科学》2023,(3):593-608
【目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展开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方法】从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切入,运用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及农业碳排放强度数据,基于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农业碳排放强度水平在持续下降,空间异质性较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叠加形态存在一定的错位发展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效应,基于内生性检验、剔除样本及政策效应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及数字化水平能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及农业创业活跃度影响农业碳排放水平。而城镇化水平及市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减碳的效应。【结论】建议进一步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激发农业创新创业活力,以此助推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我国省际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创业活跃度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创业活跃度能够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5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估省级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莫兰指数从全局和局域两个角度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其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分维度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2)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乡村振兴发展存在正向直接效应;(3)受“虹吸”效应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效应。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加强数字普惠金融辐射、分维度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等建议,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改善能源要素错配对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加入能源因子的扩展C-D函数计算了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运用熵权—TOPSIS二元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接着通过基准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要素错配之间线性与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最能够改善区域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2)在门槛约束条件下,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呈现显著的单一门槛特征,即在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越能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3)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在空间上均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在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的同时,对周围地区能源要素错配同样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在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时不但要因地制宜,还...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并且可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自身门槛效应,并在突破门槛值时推动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得知,数字普惠金融对产销平衡区和共同富裕度第三、四梯队区域的效果更强。因此,我国应持续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6—2020年新三板企业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减少企业融资费用、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提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果更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东部地区和“专精特新”企业中效果更明显。本文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与异质性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精准度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当今和未来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企业经济增长和我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讨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并对不同规模、地区和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异质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在数字普惠金融和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增加研发投入来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地区、小规模企业、高技术企业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的更为显著。该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改善企业经营发展状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结合有助于中国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中国OFDI的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探究数字金融对OFDI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OFDI的规模扩大;从机制来看,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中国OFDI,同时,政府财政支持在数字金融促进OFDI增长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分区域来看,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OFDI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更好地实现外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并为数字金融与各行业的深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以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的地区规模和营商环境在该影响机制下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在通过剔除部分样本、替换被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基于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地区规模消极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营商环境积极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在中小规模地区和营商环境好的地区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年以来我国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测度了政府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注度,并研究了政府关注度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近年来各省政府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注度呈现总体升高趋势,且政府关注度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关注度越高,当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越好;但“三农”领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和困难,农业产值占比的提高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金融错配对政府补贴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补贴并非总是能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即政府补贴效应存在非效率性;(2)金融错配是影响政府补贴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3)金融错配对政府补贴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倒“U”型双门槛效应:在显著左偏错配区域内,政府补贴具有积极的正效应,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在显著右偏错配区域内,政府补贴的非效率性较为突出。本文研究证实了金融资源配置通过金融加速器对政策引导具有相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常亮  张益 《资源科学》2022,44(4):647-659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②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③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了内外两个经济循环之间的互动效应以及创新驱动与数字普惠金融对双循环的影响力及影响路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互动效应;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影响机制研究中,创新驱动与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经济双循环既存在直接效应,又存在完全与部分两种中介效应。创新驱动能力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的配套跟进,才能将驱动力转化为内循环发展结果,而数字普惠金融则以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促进了外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作为依托信息科技与国家政策支持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业态,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级数据与中国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也都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并且产品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数字金融和企业价值之间的正向关系,这表现在,相比于高产品市场竞争行业,数字金融发展的价值提升效应对低产品市场竞争行业效果更为显著。文章丰富了数字金融相关研究,并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控股权性质差异视角,本文首先理论分析金融错配对国有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及其模式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缓解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时的政策效应;然后再以我国A股市场2012—2019年期间上市企业为样本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金融错配有助于增加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但它在降低民营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同时,会严重阻碍国有与民营企业原始发明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补贴能有效缓解金融错配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与原始发明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并对其研发投入产生正向“挤入效应”,但它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政策效果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创新为先导,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力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数字行业上市公司数据,选取数字产业的基础行业即数字产业化部分,构建数字经济行业企业研发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 (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在考虑稳健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经济行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缓解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正向的激励效应;(4)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能显著的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荣荣  张翱祥 《资源科学》2021,43(11):2316-2330
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利用数字金融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本文在阐述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碳排放绩效理论的基础上,运用201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方向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改善了碳排放绩效,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均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②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降低了碳排放强度,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提升了碳排放效率。总体来看,数字金融发展通过这3种效应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③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和低金融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在碳排放效率方面,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高金融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未来中国政府应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促进金融服务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