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0—2011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通过绝对收敛和核密度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平均碳排放效率值为0.677,整体效率较低,其中轻工业效率值最高,其次为重工业、采矿业和供应业;绝对收敛显示,2000—2011年全行业、采矿业和重工业通过了收敛检验,存在对碳排放效率高的行业的追赶效应;核密度分析可知,全行业及四大类别碳排放效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内部行业间变动趋势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或服务已成为产业效率和效益改善的有效手段。基于数字化投入供求关系梳理数字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利用中美最新的多部门投入产出表分析两国数字产业融合的路径和效果。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产业(尤其是数字产品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行业附加值率低。基于融合程度的路径分析发现,中国数字产业主要以数字化硬件及其交付推动工业、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其融合的重点;而美国数字产业主要以数字服务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其融合的重点。通过融合效果分析发现,带动或诱导中美数字产业增加值的核心部门分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性、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均来自两国数字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对能源与资源型等传统产业的渗透强度不高,其增加值受后者的带动或诱导效应也不强,是两国数字产业未来融合发展应该重点突破的领域。此外,中国数字产业融合还应强化数字服务投入,发掘数字要素与传统要素组合应用新模式、拓展数据价值化空间。  相似文献   

3.
基于两阶段视角,将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度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2002—2011年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行业差异和收敛性。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总体偏低,半数以上行业两阶段效率均处于低位区间,改进和提升空间很大;技术转化效率一直显著高于技术研发效率并呈震荡上升趋势,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非常明显;技术创新总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存在收敛,但技术研发效率不存在收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4-2011年中美两国实体经济变量季度数据,采用施加过度识别约束的SVAR模型,分析了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效应和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美国对中国出口和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传导渠道;与美国对中国出口渠道相比,基于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渠道的传导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的收敛问题一直被学者忽视。本文发展了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讨论了产业结构的收敛及决定因素,基于重新整理的1820个县域面板数据,按照δ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的框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县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县域产业结构未呈现出δ收敛趋势,但存在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的趋势;劳动力转移速度及资本深化速度是影响产业结构收敛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本文建立能源效率随经济收敛而收敛的微观机制模型,并运用中国第二产业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劳均GDP差异的收敛,其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差异也在收敛,但该收敛速度较慢;位于正中部的湖北、四川等地作为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龙头,其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却在与沿海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些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内部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运用理想点-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对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创新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超过半数;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区域内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省级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赶超现象;规模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运用理想点-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对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创新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超过半数;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区域内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省级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赶超现象;规模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和美国高校数据,从专利申请和授权、转让率、转让收入和成本-收益四个角度,对中美两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效率进行比较,发现中国高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远远高于美国高校,但转让率和转让收入则远远低于美国高校,而美国高校的转让收入与研发支出之比低于中国高校水平。中美高校在经费投入、技术转移、人力资源投入和激励制度等方面的差距,可能是引起两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日益成为衡量各经济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争夺数字竞争优势,在国际数字生态发展中抢占有利生态位,中国、美国、欧盟(以下简称“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之间展开了广泛竞争。基于此背景,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数字治理格局的定义与特征,指出数字贸易关系与数字实力对比是塑造国际数字治理格局的关键因素,并聚焦中美欧展开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欧在国际数字治理领域中的彼此互动及其对“数字利益共同体”的积极构建,正在多维场景中塑造全球数字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美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增长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玉荣  吴刚 《科研管理》2018,39(3):20-28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IT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对1997-2014年中美IT产品贸易增长因素进行量化分解。结果发现:①出口价格竞争效应是中美IT产品贸易增长的主导因素,表明两国制造业成本差距不断缩小。②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对两国IT产品贸易增长贡献趋于增强,中国市场需求较美国更为强劲。③市场需求和供给错位导致出口商品结构效应偏低甚至出现负值,对两国IT产品贸易增长起到制约作用。研究结论深化和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未来中国IT产业贸易竞争优势转变方向,对提升中美IT产品贸易发展质量和扩大贸易规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企业再造工程(BPR)产生于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美国,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文章在总结了美国企业再造模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企业再造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给出中国国情下企业再造的内涵,提出了中国企业再造的实施分两个阶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产业机构、资源条件及消费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但是,中美贸易摩擦仍愈演愈烈。据我国统计,中国从1993年对美贸易出现顺差,2006年已达到1442.6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美国从1983年对华贸易出现逆差,2006年已达到2325亿美元。增长速度之快,其原因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16.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谓是有目共睹,但其对企业创新实践的影响尚不得而知。本文借助1999-2011年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层面的研发数据,运用Green提出的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面板数据Han-Philips线性动态回归模型分别检验了市场化改革对中国企业研发效率动态增进和空间演进的潜在影响。基于产业维度的核算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研发效率在市场化进程中呈现稳步提升的动态增进趋势和"滚雪球"式加速区域收敛的空间演进趋势。更为重要的是,经验证据还揭示出市场化改革不仅是推动中国企业研发效率持续动态增进的背后驱动力量,还是促进中国各省区企业研发效率趋于加速收敛的重要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逆全球化和中美科技脱钩风险激增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美国科技封锁的重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全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研究利用专利申请和引用数据构建国际专利网络,并基于PageRank算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专利网络中的影响力以及中国的核心技术掌握情况,结果表明:PageRank算法计算得到的核心技术中,中国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占比逐年提升,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网络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就具体行业而言,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创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增长迅速,并逐步在新材料掌握核心技术。本研究基于中美可能的科技脱钩背景,站在全球视角评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影响力,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效率问题研究为高校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6所“985工程”高校2008-2014年度的科研效率进行测算,比较其区域差异,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高校科研效率动态演化过程。结果显示:“985工程”高校科研效率水平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从区域对比来看,中部地区的“985工程”高校科研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的核密度曲线分布“单峰”特征明显,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核密度曲线分布均呈现“双峰”状。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9,(10)
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投影寻踪法测度了2009~2016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利用泰尔指数法分析了实际效率的差异及构成,应用经济收敛理论检验了实际效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三大区域间、省际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全国与东部地区实际效率存在σ收敛,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三大区域实际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即初始条件相同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趋于相同的稳态水平;在考虑企业规模、政府支持、产权结构等影响因素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趋向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研效率问题研究为高校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6所"985工程"高校2008—2014年度的科研效率进行测算,比较其区域差异;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高校科研效率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985工程"高校科研效率水平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中部地区的"985工程"高校科研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的核密度曲线分布"单峰"特征明显,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核密度曲线分布均呈现"双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