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除借山水以娱目遣情、适性自得之外,欣赏山水之奇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的"奇",可以分为雄奇与幽奇两类,其中雄奇在山水文中又具体表现为形奇与势奇两种类型,幽奇在山水文中则具体表现为空灵、澄澈、迥异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和山水诗一样,均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就是描写了当时山水诗萌芽的状态。古代诗画同源,山水诗的萌芽与兴盛,也带动着山水画的萌芽与兴盛。古代的所谓“名士”风流,即“琴、棋、书(诗)、画”四者皆通。正因为如此,山水画伴随着山水诗的萌芽与盛行而萌芽与盛行。当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除了与山水诗的萌芽有关,还和当时的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的风气有关,也和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有关。晋代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审美内容,主要从一般诗歌、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四方面展开,结合具体诗歌内容探究其审美价值与影响,探究不同诗歌作者笔下的"魏晋南北朝",突出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效果与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从中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中国山水画藉老庄思想为主旨的自然观,迄魏晋南北朝,经唐、宋的经营,确立了山水画的精神特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动荡,士人纷纷退隐山林消极避世,玄学的盛行解放了人的个性思想。时人爱好“山水”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文人名士幽游山林,行吟山水,其博学多思超然物外的情怀,对自身性灵的追求,引发了他们对自然之理根源性的考察。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打破了汉代自然观的神秘。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意义逐渐显现,至隋唐山水画由人物画背景独立而出,跨出了其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的大背景下,把品德看得高于一切,同时重视文才、重视礼法,而崇尚貌美风仪成为当时社会人物品藻的突出特色.柔美山水、妖艳文学的熏染,甚至出现了男性审美的女性化倾向.这与个性的觉醒、自我的体认有关,还与男宠的大兴有关.山水审美的情趣与士人的享乐生活与男性之女性审美的追求是此时期风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已成共识。对山水诗的兴起原因的探讨,至今仍为学界所关注。本文着重从受王充思想影响下的尚通观念为角度,浅谈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8.
山水诗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已成共识。对山水诗的兴起原因的探讨,至今仍为学界所关注。本文着重从受王充思想影响下的尚通观念为角度,浅谈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9.
叶杰英 《文教资料》2008,(12):10-12
山水诗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已成共识.对山水诗的兴起原因的探讨,至今仍为学界所关注.本文着重从受王充思想影响下的尚通观念为角度,浅谈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10.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植物药凭绿色无污染、安全、副作用少、疗效独特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内外市场对植物药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因此,植物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考察创作主体在诗、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诸多情感,以及宋人相关的理性认识,证明宋代绘画创作显著的文学化倾向。指出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山水诗处受启发,充分挖掘出绘画的抒情功能,加速了山水画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之所以发端于南北朝,并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思想意蕴和审美趣味,是那个时代各种历史要素互动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南北朝山水诗兴起的人文渊源,并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解析,力图梳理出南北朝山水诗的思想与审美基因。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山水诗前人已指出其得益于佛教思想,尤其是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谢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谢灵运极物写貌的山水诗与东晋品鉴式的山水诗之间有质的区别,体现了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与谢灵运继承和发挥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美学思想,在山水诗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山水的感受的诗歌,它是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反映。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先河,他的山水诗歌作品洋溢着清新恬静的蕴味,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后世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思想笔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辛酸苦难,从而显示出他的诗歌作为"诗史"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同时,杜甫也写了为数不少的山水诗,透过杜甫山水诗那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借助文学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我们可以尝试去探索和体会深藏其后的诗人那丰富多彩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9.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山水诗也在发展着,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彼此消长。东晋后期湛方生的山水诗已是较成熟的山水诗了,此时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已发生倾斜,山水诗呈蓄势尽发的态势。刘宋时的谢灵运、鲍照对山水诗的成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谢灵运以写景细腻精致擅长,鲍照以取景奇异感情炫魄著称,二者又程度不同地都融情于景。谢诗承继玄言,而又降其为附庸;鲍诗无承老庄,激抒胸襟块垒。二人对玄言诗的消退和山水诗的勃兴的贡献至为重大。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在先辈开创琅琊文化的基础上,施之以自然、人情之美和山水、人情之乐,创造了醉翁山水文化新作品、新境界、新内涵,经久不衰、日久弥新。它是一种愉悦的审美文化,浸透人文精神的和谐文化、敞开胸襟的包容文化、抒写性情的游记文化,更是一种需要大力倡导的生态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