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朴 《出版史料》2003,(1):64-65
我是个爱读书爱淘旧书的人。在多年的淘书经历中,既有意外收获的惊喜,也有一时懵懂错过时机的悔恨。“文革”刚结束时,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线装旧书颇多,价钱也很便宜。一次看到一部木版的《越谚》,略一翻阅,便见到十分熟悉的绍兴家乡方言,但觉得书太破旧,纸张  相似文献   

2.
冰山一角知道和接触"盛档",始于我20年前在旧书店的一次淘书经历。那天绝对是我的丰收日,而尤让我兴奋的,是淘到了不少我喜欢的史料,其中就有一部上下两册的《甲午中日战争》。回家后细看才发现,这两册《甲午中日  相似文献   

3.
昨天上午,河海大学徐雁平学弟送来青岛图书馆鲁海学长等撰著的《现代文学版本学》校样,顺便将其新得的苏州大学王尧先生的《询问美文》一书送我一阅。浏览之际,顿生访书之心。中午约得南京市收藏家协会藏书分会理事钱军学弟同往湖南路6-6号的“三联商务文化中心”二楼淘书,盖因我俩均拥有彼处八折优惠购书的理事权利。钱学弟大学毕业以后,业余随我从事书文化工作多年。从《中国读书大辞典》的编务,到《中华读书课程》的主编襄理,到此次《华夏书香丛书》的编委兼责任编辑,到手头的《都市淘  相似文献   

4.
喻纬 《出版史料》2005,(3):116-123
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爱书人新到一座城市,总想尽快得到一张淘书地图。可是现成的淘书地图是没处可买的,还得靠自己从寻觅、发现一家家书店着手。2004年夏秋,我去法国住了三个月,主要待在巴黎。一到巴黎,我就明确了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的目标,并且三个月中一日也没有懈怠过,但是应当说,三个月下来,离绘制完成还差得很远。好在我今后还常有去巴黎的机会,可以接着往下做这件既艰苦备尝又趣味盎然的事。爱书人之所谓淘书,主要指淘旧书。可是我想在谈淘旧书之前,还是先简略地谈一下巴黎的新书店。毕竟书友中对巴黎“书地生疏”者居多,同时,比较而言,发…  相似文献   

5.
书的爱恋     
舒婷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赵锁山的一段话更是催人泪下:“我可以缺胳膊少腿,我可以四肢无力、病魔缠身,但我决不能没有眼睛,我要读书。”张岱年、萧乾、绿原等老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磨难,却念念不忘保护心爱的图书,回忆往事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虽如此,他们对书的感情还是一如往昔。出身贫苦家庭的浩然,小时候为了买一本《绣像水浒全传》,花去了家里仅有的过年用的三斤肉钱,如今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顾志成先生为了替《第二次握手》平反,经历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冯亦代先生把自己比作《红楼梦》里那个石呆子,“拿着几把旧扇子当宝贝,而且不惜以身殉之,我之爱书,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痴我也痴,但在人生中,这个痴是值得的。”这倒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名言:“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痴不可医。”书是要读的,但并非书读得越多,就能成为名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垂青史的人物。要读书但更要选择书。关于怎样选择书,林语堂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人读书必须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于一家……因为气质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  相似文献   

6.
提起从书中得到的甜头,许多往事争先恐后地再现于脑际。这里只结合我的成长过程和对人生的体验谈上几段,希望对青少年读者在激发读书兴趣、毅力,养成读书习惯,了解读书的意义等方面有所启示。 从淘丫头到小书呆子 ——兴趣与毅力的由来 我幼年失去了生母,家里又人多口杂,谁有不顺心的事,都拿没妈的孩子撒气。我一分钟都不想呆在屋里,得空儿就溜出去,和屯里的小羊倌、小牛倌们满山遍野地跑——追野免、下河摸鱼、扔坑打瓦。回家后免不了挨顿大骂。骂来骂去,我这个淘丫头就出了名。 我生性很倔,认上哪门就是哪门,“一条道跑到黑”。入小  相似文献   

7.
象往年一样,岁末盘点一年的读书时,总会有读书不过数卷的遗憾。或许过去一年值得一提的经历倒是购书,尤其是在旧书市淘书。一年下来,书架上增添了或新或旧的几百册书,尽管其中绝大部分只略略翻动了几页,但置身于一大堆书中间,那种舒心的感觉,与葛朗台老爹望着桌上那一大堆黄金时的感觉相仿。一位言语  相似文献   

8.
韦泱 《出版史料》2006,(3):104-108
我的“淘书日记”淘书日记,是我淘书之余的副产品。大约五六年前,居家再次搬迁,从沪西迁往沪南老城厢,似乎予我更多与文庙“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每个周日,去文庙书市就成了一项固定的功课。徜徉旧书市场,兴致所至淘得一些中意的旧书旧刊。日积月累,竟至小山般高。然真要找寻一本书,却遍寻不着,徒生奈何,正如华君武先生一幅漫画的标题:“书到用时方恨多”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于是,从2000年底开始,每次将淘书所得,作一点记录,以备日后查找。这样,所记也就十分简单。如“十二月三日,淘得《诗境浅说》,俞云阶著,民国三十八年四版,…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以来的30年中.前七年我在大学就读,1985年起进入出版社工作.因为自小喜欢读书,筮仕以来又是为别人编书作嫁,所以逛书店"淘书"是30年来坚持不懈的"功课".  相似文献   

10.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11.
收购读者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馆召开的一次读书心得座谈会上,读者刘文杰、李文中、韩子灵等人感慨地说,他们爱看书,利用出差、旅游、探亲等机会,从许多大城市买了不少在本县很难买到的书,后来由于不会保管,大都散失了。这一信息启发了我馆开办收购读者藏书的业务,半年就收购了3000余册,付款1500余元。这些书质量比较高,大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2.
前年因机缘巧合,我和香港这个城市发生了密切的业务关系,从此通过淘旧书,对香港的旧书店也就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和实地体验。其实国内熟悉香港旧书店的人很多,如著名学者陈子善和徐雁先生、我在“天涯·闲闲书话”结识的书友何家干和OK先生,他们都写过一些关于香港淘旧书的文章。如今,我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视角来写写香港的旧书店,作为自己香港淘书经历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13.
周蔚华 《现代出版》2010,(6):F0003-F0003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至今,我一直伴随书籍成长和发展,读书、写书、教书和出书,离开了书我就失去了未来的方向和存在的价值。读书,我与智者对话,分享他们的智慧;写书,让读者分享我的感受;教书,把他人的智慧和自己对这些智慧的领悟让学生认知,并启发他们的思考,增长他们的才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几年前那种拥有广大对象的读书热,已经悄然降温。许多部门的同志反映,大多青年人的读书劲头已不像过去那样高。即便是看一些书的人,也都五花八门,什么书都看。为了真正了解广大青年目前的读书状况,捕捉青年人读书的兴趣所在,1991年6月下旬,我们对我区的青年读书状况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活动。一、调查的对象、形式及准备工作我们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三部分青年:一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来讲,他们是读书的“主力”;二是人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起码是两个面,有时还不止。 读书,也是。 说到读书,自然可以列出它的正面价值的许许多多方面。但是,它有没有另一面呢,即它的负面,有,而且相当不少。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一堆复杂的记忆。 话题回到30年前。这是关于书的命运的。 我因多少有点沉迷于“书香”而接受了毕业留校任教的决定。但是,马上就亲历了文化的浩劫。因为要革文化的命,教书者和书,成了文化的替代物即革命对象。书在“文革”中被集中革命过两次:一次是初期“破四旧”,这次在大学里并没有大开“烧戒”,因为要留作批判材料乃至罪证。另一次是在教师被七斗八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要从城里搬到乡里山沟的前夕。读书确实无用了,既然读书无用,书也就失了存在的根据。 这样的时候,一般来说,不读书或少读书者遇到了自由快乐的盛大节日,因为这些人的负担最小,容易轻装上阵紧跟形势;而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大,甚至谁的藏书多,差不多就是革命矛头最先攻击的对象,起码是最被动的了,因为他们通常负担较重。 至于书,没法说话的书,就更是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与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每每回忆起我在湖南省出版局工作期间的往事时,我总会想起文艺界的许多新朋旧友,其中有不少是在延安时的老朋友。他们对我工作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却。每当我沉浸在往事思念联翩之中时,一个久经考验、饱经风霜、乐观开朗、慈祥和蔼的形象,就会活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丁玲。 1935年秋,我在上海投身革命。我喜欢读书,读马列的书,读左翼社会科学的书,读左翼文艺的书。就在这时,我读过丁玲的《田家冲》和《1930年的上海》,这是我第一次读丁玲的作品,后来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名作家。又是一位图书收藏家。他钟情于各类书籍,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读书广、淘书勤、藏书富、书丰、译书快,一生收藏了古今中外的图书五万册。并创作、翻译了大量的学作品。他与书结缘、苦读勤耕的事例,对今人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本好看的书——读《季羡林传》■郝雯霞不读书的生活是真正凄凉而寂寞的。书能够抵御心灵的寂寞。我想说的是,你应该挑一本好看的书来读。我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这部60多万字的《季羡林传》。我感到精神振奋,觉得认认真真地做人和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是人生中非常美好...  相似文献   

19.
同济大学学生会对本校大学生读书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了解目前同学们的阅读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很多同学爱好读书,但不少同学表示苦于书多时间少,难以有效选取自己所需并真正有益的书籍。  相似文献   

20.
孟广均 《图书馆》2004,(5):10-10
我幸福 ,我快乐 ,我荣耀———因为我是一名图书馆员。我一生生活在书堆里 ,我一生的每一天都捧着书读书 ,念书。我一生都整理书 ,管理书 ,宣传书 ,  还为读者提供书 :  让人有其书 ,  让书有其人。这个职业造就出数以千计  杰出的图书馆员  ———我的楷模 ;    古 ,今 ,中 ,外 ,    逝去的 ,活着的 ,    年长的 ,年轻的 ,    女性的 ,男性的 ,    ……他们学识渊博 ,    精通语言文学 ,    掌握历史、目录学、古籍知识、百科词典。他们神采奕奕 ,和蔼可亲 ,    具有出众的条理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