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特级教师姜有荣也指出:“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这些都强调了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透视2012年的材料型作文题,这种思辨性的色彩考查尤其凸显。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作文教学更多地带上了功利色彩——与分数挂钩,充斥作文教学的只是作文的技法、得高分的秘诀,因而“模式”作文、“建筑作文”弥漫作文教坛,作文也由“旧八股”走向了“新八股”。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2)
作文只有历经"长期积累",方可"偶然得之";作文还是一个人"人品"的显现;因而作文历来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之事。考场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本人试图让学生在原有作文知识的基础上,追求写作技巧上的"三‘新’二‘异’"——起笔新、结尾新、语言新,构思立意异、布局异,使考场作文更加出彩,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问灵魂     
《素质教育》2006,(4):48-48
四川高考作题: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老师在面对作文指导、批改时 ,常叹 :“难啊 !”然而 ,当考试中出现的独立作文 ,未经指导、训练过的作文题材时 ,学生却是那样的“镇定自如、挥笔疾书”,迅速地完成“任务”。其中 ,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写法又是“新颖多变”,老师叹为“天才”——出众得疑为“背诵范文天才”……其实不然 ,学生作文中有美有疵 ,良莠不齐 ,考试作文与平时练习作文比较 ,后者规定了框框 ,再加上老师的指导 ,作文内容、范围、形式受到限制 ,虽经讨论、讲评、修改 ,总有“千篇一律”之感。作文考试中 ,虽有字数限制 ,学生在压力之下 ,灵感顿出 ,泛想…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那么,如何在紧张而短促的时间之内,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本人结合近30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出“五有”,即有“真”、有“情”、有“理”、有“材”、有“形”,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腾久校 《教师》2012,(17):80-80
“今年作文的热点是什么?”“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作为语文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这两个问题是被问得最多的。其实,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热点”等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同一个材料,有的人言之无物,有些人则可以写成一篇漂亮的文章,这是由写作水平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临”与“摹”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两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职业规划认知的普适精神,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导向遵循和类型教育创新的本源动力。要用足用好“匠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质效提升,需要以“匠魂”塑“匠心”,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匠魂”练“匠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匠魂”培“匠师”,全面推动“双师”培养;以“匠魂”育“匠果”,加快推动课证融通。与此同时,要在打造新时代工匠人才中切实发挥“匠魂”作用,应当以“大匠”为榜样优化职业认知教育,以“匠魂”为内核优化教育生态环境,为职业教育塑造“工匠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厚积方可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没有积累.就写不出好作文.遑论写出创新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注意积累.但真正成体系的指导.进而开设这样的课型的非常少.另外.由于缺少专门的课堂交流的平台.整体的积累“场”的效应很弱.真正在坚持做.做得比较很好的学生也很少.更多的只是在穷于应付.而合理分析整合运用素材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在学生的作文中大量存在生搬硬套.拼凑堆积素材的问题.此外.作文中思维的低幼,语言苍白则与积累中重事例素材轻浯青素材和思想素材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创新出“素材积累系列课”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经过话题作文短暂崛起与命题作文的固守后,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选用了与全国卷一致的考查形式——新材料作文。环顾全国各地,材料作文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是新材料作文PK命题作文的完胜。仔细推敲,新材料作文其实是不能叫做“新”的,只是,大家都这么叫而已。既然谈到“新”,就有一个“老”的问题。谈“新”之前不妨先说说“老”。  相似文献   

12.
常言说得好:“写作无模式,文章有体裁。”虽然近年来中考作文大都是“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但这只是对具体文体不作强制性要求,并非是“取消文体”;考场作文如果文体特点不鲜明、作文形式不规范,是很难得到阅卷老师认同的。只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才能写出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高质量作文来。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才是好作文。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在评改作文时,我们总觉得有的作文写得很真实,基本上没有什么语病,但似乎缺少一种味道,实际上这种味道就是“情感”。缺少了这种“情感”,就好像生命缺少了灵魂,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既有生命又有灵魂呢?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往往只见“文”而不见“人”,教师眼中多的是如何找出一些缺点来给习作减分,却少有找到优点给加分的.许多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本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下功夫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进行习作评价,便能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所有高考学科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而“发展等级”又是拉开作文评分差距最大的一块阵地,为此,高考专家疾呼:“得作文者得语文,得发展分者得作文。”下面笔者谨就高考中考生写得最多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谈几种“发展等级”突破技法。  相似文献   

16.
李松 《成才之路》2010,(5):12-13
如今,都在提作文创新。老师的教法在创新。学生的作法也在创新。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对城里的孩子来说,视野宽广,也有网络作为强大的信息后盾,这不是件难事。但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这似乎只是一种奢望。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但又较闭塞的农村天地。这与城镇的孩子相比,写作的题材显然要窄一些。然而,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作文写得如何,往往是衡量语文“教”与“学”双方的尺度。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但说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谈“虎”色变,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没有做好积累、归纳与思考的必要准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清人薛雷《一瓢诗话》指出:“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此话说明审得题魂的重要,抓住题魂,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话题作文惟有题魂是不开放的,其它都是开放性的,可见抓住题魂正是话题作文惟一重要的要求。话题作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如例题:例一:阅读下面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妹妹从幼儿园回来了。她拿着一个苹果问我:“你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我当然知道。”我说。“你不知道。”妹妹倔强说。她把苹果一刀切…  相似文献   

19.
元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曾提出“凤头”之喻。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其实这些话不仅适用于作诗作文,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开头应如凤凰之首,惊艳绝伦,摄人心魂;应如爆竹之响,振聋发聩,先声夺人。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得依靠导语的艺术设计了。  相似文献   

20.
陆观  刘冬冰 《文教资料》2011,(30):31-33
“没魂”和“没根”在南通方言中是最常见的表示主观程度的最高级程度副词,两者在南通方言的各种语言环境中几乎可以互通。本文使用最新的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南通方言区的“没魂”和“没根”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使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证实“没魂”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变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