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景辉 《课外阅读》2011,(8):181-181
动点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也是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动点问题是以几何知识和图形为背景,渗入运动变化观点的。类试题,这类题型揭示“运动”与“静止”,“一般”与“特殊”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通过点的运动,使图形发生变化,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和几何计算来解决问题。总体解题思路是化“动”为“静”,关键是将其转化为相对静止的瞬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大、机动灵活、阅卷方便的特点,是中考必考题型.它往往针对数学概念中的“模糊点”、数学知识的“脱节点”和数学运算的“易错点”编拟题目.现结合2004年的一些中考题说明求解此类题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出现了一批“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动态问题”,以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笔者翻阅了2004年大量的各地中考试卷,发现有“点动”、“线动”,以及“平动”、“滚动”等各种运动方式.为帮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函数与圆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函数与圆相结合的综合题,以考查考生运用“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及综合运用函数与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涉及的知识、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解法较灵活.本文就近年来部分省市中考题中的函数与圆综合题例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例1 如图1,以A0,3姨 为圆心的圆与x轴相切于坐标原点O,与y轴相交于点B,弦BD的延长线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E,且∠BEO=60°,AD的延长线交x轴于点C.(1)求点E、C的坐标;(2)求经过A、C两点,且以过点E…  相似文献   

5.
近年各地中考题中,探索型试题成了热点试题.它和常规题比较,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上提高了一步.这给学生解题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探索性试题可分为探索“存在型”、“条件型”、“结论型”三种类型.现以1999年各地中考题为例分类介绍其解题思路. 一、探索“存在型”试题 例1 已知二次函数v=1/4x2-3/2x+6的图象与x轴从左到右的两个交点依次为A、B,与y轴的交点为C.(1)求A、B、C三点的坐标;(2)求过B、C两点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3)如果P(X,y)是线段BC上的动点;0为坐标原点,试求△PO…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走向之一是贯彻“学与致用”的思想 ,在题中创设新的情境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能力的考查。化学知识向生产、应用、社会、高科技等方面伸展 ,构成以“高起点、低落点”为特征的信息迁移型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其评分标准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点——“有创新”。语文老师都会教导我们,“创新是作文的生命”,“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众多“满分作文”也以一个个“创新点”来吸引考生的目光。“创新”其实是个内涵丰富的词语,对于写作文而言,有选材出新、立意出新、形式创新、语言出新等,最重要的是其内容上的新颖、独到。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与内容相契合的创新形式是可以的,但仅仅止步于在文章结构、形式上玩花哨,最终只能归之末流。  相似文献   

8.
文题一榜样提示:完成这个题目,落笔点应放在“榜样的力量”上,不仅要正面展示“榜样”的言行,还要写出“榜样”对周围人的影响、作用。两方面都不可舍弃,舍弃任何一方都属偏题。思路点拨:生活之中有各类“榜样”,这类  相似文献   

9.
一、试题(40分)以“在机会面前”为题写一篇作文。(书写规范、工整、美观者另加1~3分)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二、试题解说这道全命题作文试题,没有设置审题障碍,写作时只要注意两点即可:一、明确何谓  相似文献   

10.
物理中考成败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基本概念是否理解深透;第二,物理过程能否正确分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为此,同学们在复习迎考时,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强调概念定义。例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有“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哪一个是定义?  相似文献   

11.
从我市连续4年的中考政治开卷试题看,试题凸显了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试题多以初中学生比较关心的丰十会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为背景材料或切人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取材“热点化”、“情景化”、“生活化”.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运用的能力。在复习中务必要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函数型综合题在中考试卷中屡见不鲜.是中考的重点.下面以中考题为例.对这类问题进行浅析.供读者参考.一、细审题意削I已知抛物线y—a。’+b+。(。学O)经过(O.1)和(2.-3)两点.(呈)如果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在,,轴的左侧.求a的取值范围.(2)若对称轴为。—一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山西省1995年中考压轴题)简析(1)注意到“抛物线开p向下”·则有。<O;又由“对称轴在。轴的左侧”得一二—L、—-’,———’、。。、———-””—”“一—“’“ZtJ<0.由于抛物线过点(O.1〕.可得C一1.又抛物线过点…  相似文献   

13.
<正>比较思维是通过两种事物的比较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有较多中考作文涉及比较思维,如2021年台州中考作文题目“涉世之初”,2022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一定是这样吗”,2022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我创造了新纪录”。写作时,如果能用好比较思维,往往就能写就高分作文。使用比较思维进行写作,需要注意三点:找好比较点、表现比较点、思考比较点。  相似文献   

14.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 (竞赛 )试题的压轴题 ,涉及“动点”的题型屡见不鲜 .这类题目融几何、代数、三角为一体 ,以形论数 ,以数析形 ,数形结合 ,动静结合 ,有力地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兹以河北省中考、竞赛试题为例 ,进行思路剖析如下 ,以供探究 .例 1  ( 2 0 0 2年河北省中考题 )如图 ,在矩形 ABCD中 ,AB =12厘米 ,BC =6厘米 .点 P沿 AB边从点 A开始向点 B以 2厘米 /秒的速度移动 ;点 Q沿 DA边从点 D开始以 1厘米 /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 P、Q同时出发 ,用 t(积 )表示移动的时间 (…  相似文献   

15.
“动态型”数学试题,以其蕴含的内容丰富,新颖独特命题视角,集点动、线动、图动融为一体发展成为中考命题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备受中考关注和青睐。本文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分类加以阐释,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6.
每年各省市中考数学试卷命制中把最后一题都称为“压轴题”,就像压轴戏一样 ,“压轴题”对整份试卷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是否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是否具有新意 ;是否“难而不死”、“新而不生”,都是制编这道试题所考虑的因素。2 0 0 0年山西省中考数学的最后一题是 :已知 :如图 ,在直角坐标系中 ,○· C与 y轴相切 ,且 C点的坐标为 ( 1,0 ) ,直线 L过点 A( - 1,0 )与○· C切于 D点。   1.求直线 L的解析式 ;2 .在直线 L上存在点 P,使△ APC为等腰三角形 ,求 P点的坐标。对这道题的编制有如下考虑 :一、突出重点知识 ,在知识的交汇…  相似文献   

17.
1.榜样核心提示: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隐含的。落笔点应放在“榜样的力量”上,不仅要正面展示“榜样”的言行,更要写出“榜样”对周围人的影响、作用。两方面都不可舍弃,舍弃任何一方都属偏题。  相似文献   

18.
为搞好中考,我们有必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中考语文命题的动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一、明确“中考说明”的几点变化1.总体原则的界定:着重引导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为此考纲加大了文化积累的考查。2.注重课外阅读,提高“悟”性,考纲中加大了阅读能力的考查,尤其突出整体阅读的考查力度,强调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考物理命题变化的主要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主旋律;二是与当前高考正在进行的诸如“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等改革的接轨。其主流倾向大致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贵阳市 2 0 0 1年中考试题第八大题 (见本文例 2 ) ,是围绕两内切圆与有关角、线之间关系的两个台阶式小题 .从求证等积式的角度而言 ,是学生所熟知的问题 ,但由于积式中出现了系数“2” ,会使学生感到无从入手 .那么 ,“2”从何来呢 ?简言之 ,“2”源于中点 ,因此 ,解答这类问题能否善用中点、找出中点、构造中点十分关键 .1 善用已知中点这类题 ,在题设中往往给出中点 ,证出等积式之后用好中点就可以了 .图 1例 1 如图 1 ,PA切⊙O于点A ,割线PBC交⊙O于B、C两点 ,D为PC中点 ,连结AD并延长交⊙O于点E ,已知BE2 =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