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言行及由此展示的内心世界来加以表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是认识、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环节之一。《雷雨》(第二幕)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剧作篇目,其主人公周朴园的情感心理有两处因“阶级对言说”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处理———一处是鲁侍萍周折再三,巧妙地向周朴园挑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周朴园态度的突然转变———“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另一处是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  相似文献   

2.
王燕 《现代语文》2006,(6):27-28
周朴园是《雷雨》剧中性格最复杂、心灵最隐晦、情绪前后反差最大的人物。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对周朴园的认识逐步趋于全面化、本质化、“人性”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少年们,透过周朴园一系列充满矛盾的言行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完成对这一悲剧人物的立体鉴赏,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在完成了《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重逢这场戏的两节课教学内容后,以专题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对周朴园这一复杂形象展开的延伸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字看《雷雨》人物性格福建/郭丽莎当分析完《雷雨》第二幕的人物对话后,我问:“同学们,在《雷雨》的对话中什么词出现的频率最多?”(一阵翻书声)“叹词。”“对,仅仅“哦’就有多少个?’’(同学数课文,答道:)“20个。”“我们知道,《雷雨》的对话是...  相似文献   

4.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象曹禹的《雷雨》那样被长期评论不己,但对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却一直未能有深刻的公允的评价,这一偏颇伴随着《雷雨》走过了半个世纪,给正确认识这个艺术典型的审美价值造成了很大影响。评论者们把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中阶级压迫和对立的因素加以无限制的扩张,一致认为伪善是周朴园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说“周朴园与侍萍的性爱关系上,只有兽的‘性’,没  相似文献   

6.
一、命运悲剧:“因果报应”原型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融合,成为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宣扬“因果报应”,即自己种下的“因”,即使在现世得不到“果”,在来世或子孙后代身上也一定会有所报应。善行结善果,恶行得恶报。这一观念繁衍不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雷雨》的“因果报应”原型突出地表现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首先,长辈做孽,晚辈受难《雷雨》8个人物中有5组巧合的三角恋关系:鲁贵—周朴园—侍萍;周朴园—侍萍—繁漪;周朴园—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人们对《雷雨》的研究都是着重于从社会悲剧性方面。中职语文在解读《雷雨》时,对超出社会意识形态的部分却只是淡化和回避,以至于把人物固定化,将周朴园定义为一个资本家。本文从人性和人生定位的角度对大文本《雷雨》进行新的解读,引领中学生在通过几个问题来从课文《雷雨》中体会到人性,对周朴园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曹禺先生二十三岁写下的天才之作《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出色结合而被推崇为经典性的话剧名著。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转过那段“阴沉、郁热”的岁月,《雷雨》仍以其不朽的魅力,隽永的意味折服读者和观众。没有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是无法体味出《雷雨》思想的精髓的;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人是无法体味出《雷雨》人物对话的高超和精妙的。《雷雨》成功塑造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人物形象,丰满、复杂而又真实、典型。作品的“灵魂人物”周朴园被刻画得尤为“入木三分”。用“狼”来比喻周朴园,我想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人们过去惯常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其进行论定,冠之以“狠毒”、“残忍”、“专横”、“伪善”、“自私”等带有明显憎恶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让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政治的”、“道德的”周朴园。作为一个成功的立体感的典型人物,周朴园身上一定存在有人们很少深入分析的“情感的”、“心理的”、“个性的”更为复杂、人性的周朴园。对这个人物的这些侧面进行深入分析,有益于还原这个人物的真实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11.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12.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3.
周朴园是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剧作家曹禺从生活实际出发,按人物自身的逻辑发展塑造了这个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典型形象。从前的评论家较多从“阶级本性”的角度,把周朴园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凶残虚伪的资本家形象给予定性。本文认为,分析评价人物,不要把人物的生成完全推给“阶级本性”,作为一个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试图从封建文化背景来解读周朴园,更全面地理解周朴园复杂的性格特征:专横虚伪的统治者,守理守情的文化人。从而肯定曹禺这位现实主义剧作家塑造人物的真实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15.
樊东平 《现代语文》2010,(2):158-158
近日重拾《雷雨》,细品全文,笔者感到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是周朴园,在曹禺大师的笔下,周朴园扭曲的人性彰显无遗。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四川宜宾市三中谢红曹吕先生的《雷雨》第二幕被选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了;理解这段戏的最大难点在于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概念去硬套人物形象,给人物形象硬贴上标签,而无视人物...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18.
朱云 《语文天地》2014,(5):21-22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节选了《雷雨》第二幕。这场戏展现了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与矛盾冲突,表现了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围绕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周朴园自私、奸诈、虚伪;鲁侍萍正直、善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倔强和做人的尊严。而且师生往往都能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周朴园因为内心世界的空虚、愧疚而显露出的人性中的一丝温暖。但是对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就显得有点脸谱化了:鲁侍萍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人物形象是很完美的,却少了一点人性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20.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全是假的吗──《雷雨》人物浅析康瑛学习曹禹先生的佳作《雷雨》时,学生最不容易把握的是:周朴园三十年来对鲁侍萍的种种怀念是否全是假的。虚伪的?准确理解这一点,对分析全文,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作者笔下,周朴园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