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另寻他途,且不同观点各有其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让人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回归”和“生活世界”的理解不一,而且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和理想教学的建构。其实,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它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认识到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特殊生活,是“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2.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教学”与“生活”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学”与“生活”逐渐分离甚至疏远,所以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提倡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应怎样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我国教育教学研究者与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这一主张给我们研究、审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这一主张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在具体操作实践上也容易导致教师不知如何教学。面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反思“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重新认识教学和生活的关系,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6.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的诉求及其困境,并且提出要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追求不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而是要使教学活动从“异化”走向“本真”,使其成为促成个体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体验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自由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由于这一命题在语义及逻辑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在人们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界对此也褒贬不一。从新课改的内容及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更多是向人们传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生成性思维方式去看待教学和学生,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成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冯光丽 《文教资料》2010,(27):158-159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审视,并提出教学应回归教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它是学生未来可能的生活世界,同时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06,(9B):8-8
邓玉明、李国华在《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要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之与文本知识相融通,让课程返回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然而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对课程生活化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生活化”走样、变形、失真,这不仅无助于学生依托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知识,还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出现了一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本文对当前某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并指出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结构,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弊病不能依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四化”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从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思想内容实践化四个环节人手。此设计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人的逻辑思维特点,又贴近新课程数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现以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为例,谈谈小学数学“四化”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华平 《考试周刊》2009,(23):161-162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高于生活又必然要回归生活。本文从走向生活世界的科学教学概念、意义和操作层面的实践与思考角度,阐述了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旨在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使科学教学贴近自然,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数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但目前对此认识不一。对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数学教学的偏差。“数学化”与“生活化”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点。数学教学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紧扣数学主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自提出以来,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激烈争论。本文在厘清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进行理性思考,认为应废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含糊不清的口号。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现存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依赖于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建构性,建构出一个基于“教育生活”的独特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不知不觉间“校本教研”走进了我们的教学生活,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确实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前经验的世界。教学理论正呈现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为代表的研究范式转型。教育理论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审视,教学生活所具有的客观实在性以及教学生活范式独有的思维方式,分别构成了这一转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ChatGPT是一个自回归语言模型,目的是为了使用“深度学习”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它只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形式,虽然具有强大的储存与记忆知识的能力,但它不具有自我意识。就此而言,ChatGPT与人类是相互超越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既相互纠缠,又相互超越。这种情形还表现在语言逻辑的工具理性与人类感性生活之间的撕裂关系。由于我们实际上正在实现从语言时代向图像时代的转变,图像将使语言生活回归感性生活,这与以往的文明是断裂的,预兆后人类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新教育(吉林)》2005,(3):61-62
2005年1期《教育学报》发表了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一文。作者认为,要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借用西方视角对中国教学问题的误读误判。而中国教学实际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