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性评价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引起了教育者们的普遍关注。真实性评价并不是一种评价方法,而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理念。真实性评价具有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真实性评价应注意:公开评分规则;注重持续不断地进行评价和提供反馈;注重与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卓美新 《学周刊C版》2023,(24):150-152
随着新高考评价体系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出台,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模式已刻不容缓。基于当前历史课堂评价的现状和任务型课堂的学习评价方式优势的分析,文章从科学构建评价标准、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维度多元化、注重客观性与长期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四个方面出发,对中学历史任务型课堂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提供一些参考,助力中学历史教学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习性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其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教育教学,所以其设计及实施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课堂质量。笔者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学习性评价,并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4.
分层模式教学作为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关照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师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堂评价可以作为提高分层模式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课堂评价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采取学生主体性评价,提高课堂效果;挖掘形成性评价内涵,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模糊性评价,给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激励幼儿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只有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作为教师,我们拥有评价的权利,那怎样智慧地运用评价语言,使课堂充满激情、涌动灵感、弥漫人性,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呢?下面结合一线教师的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6.
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口头评价,笔者试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瞬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时间;示范评价,让学生自寻差距;迁移评价,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归谬评价,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希望这些尝试与探索,能对新课堂口头评价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课堂习作是检验学生美术水平的重要方式,其对课堂习作的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期待和积极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如何运用好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十分重要。就小学美术课堂习作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评价和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加强了师生间关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本文主要介绍课堂观察评价、调查访谈评价、测试性评价和互评与自评等几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9.
尹军蓉 《课外阅读》2011,(11):266-266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音乐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评价方式也具有其特殊性。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的评价方式也一般多采用口头评价较多,比如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就经常表扬学生,“你唱的真棒!”“表现很好!”等较综合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但作为逐渐成长中的中学生们,他们渴望有一种更个性更具体的评价方式来及时记录和肯定他们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付出,这种记录能逐渐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会让他们发现自己潜在的音乐才能和优势。所以中学音乐课堂需要一种有效的,能及时肯定他们行为与表现的评价方式,以更好的促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了评价学生的核心指导理念.而即时性评价作为课堂上教师运用最多的、最简单的评价学生的方式是重要的体现和实践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着力点.2009年至今,笔者借着参与一项西部教师教育研究课题机会曾多次走入初中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处于区域失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中学生物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文章根据我国国情,从教育主体、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中学生物教育实行本土化教学的意义及如何实施本土化教学。  相似文献   

12.
促进课程发展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建立符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正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促进课程发展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上进行构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目标体系、学校保障体系、学校发展能力体系、学校成效。对这一体系的研究可以深入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实行多元评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下称《课题标准》)颁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试点。延安市初中阶段于2003年,高中阶段于2007年已经正式实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先进的思想、全新的理念对体育学习评价提出了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用适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学习评价方法。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流于形式的课程改革政策评价使人们逐渐忽略评价本身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功能,而屈从于评价活动作为一种行政监督或控制的审查性、政治性属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日益发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更应该成为内在于改革过程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提升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运作水平提供重要依据。这种转向意味着我们需要解放既定的关于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属性认识,从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现实经验与问题出发,关注评价活动应有的基本规范与趋势,从根本上优化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评价,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章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教育评价思想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讨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本文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材形式、新评价体系以及新学校管理观的建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的深刻变革,强调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不断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教学大纲中的体育学习评价与新课程下的体育学习评价的四个方面,即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主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应淡化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为真正地实现体育课评价的公正、公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教育、艺术的表演和校外艺术教育等公共性特征。调查表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硬性指标,课程内容存在层次差异与类型导向,课程设置表现为非均衡与自主性。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构建合理的修学机制与课程模块;关注识读课程与探究性实践课程的双向开发;整合新教育理念与技术的课程;构建开放的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创设后现代课程观的新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扩展阶段(1993年以后)、实验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现阶段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受到进一步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趋于拓展和丰富,课程呈现特色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今后如何发展,需要在其价值取向上达成共识,因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基于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课程建设上必然表现出一种倾向性的观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等课程价值取向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影响较大,呈现出实用性取向、民主与公平取向的特征。所以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向是,课程建设采取分权为主、协调统整政策,课程设计采用多方参与基本方式.课程实施和评估重加科举期.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