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教育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保农村校本培训顺利开展,必须对农村校本培训模式进行探讨,以便寻找最佳的培训模式,提高农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将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开展农村校本培训的实践,最关键且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可实际操作和运行的农村校本培训模式,这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而言,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4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品行问题、安全防卫问题和身心发育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立法是近代社会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大批青少年被卷入了大工业的生产中,成了廉价劳动力。这不仅摧残青少年身体,而且造成了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低下。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达国家在19世纪中后期均开始了基础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青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做中学”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呈现出在情境中激发劳动兴趣、在引导中深化劳动价值、在行动中提升劳动能力、在探究中生成劳动创造等特征。“做中学”在劳动课程中蕴含课程与生活的活态连接,学生与教师的联动参与,知识与经验的有机融合,身体与心智的科学发展等内在逻辑。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做”的情境、“做”的对象、“做”的方法和“做”的结果出发,尝试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四个部分探索如何在中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践行“做中学”,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而“美好生活”蕴藏着生活之中的享受劳动创造之美、体验自由民主之美、呈现良善淳厚之美、展现和谐通达之美。从学校育人的角度,需要通过课程建构美好生活和学会享受美好生活,即通过课程美育构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与课程美育之间有着多重的内在本质关联:美好生活为课程美育提供价值引领、构成课程美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课程美育的实施动力;而课程美育则昭示着美好生活的本质回归、融为美好生活建构的重要内容,并为美好生活建构提供孕育土壤。以课程构建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课程美育树立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以课程本体之美,构建美好教育生活世界;以课程育人,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6.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从社会支持的主体向度思考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就要明晰政府职责和义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社会组织为载体、家庭为基础的立体化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教育必须从理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即教师教育必须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为此建构了"12345"教师教育模式,即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二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坚持"三方合作",创设合作"育师"共同体;利用"四大嵌入"推进,提升师范生的"五大能力"等,以培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需要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活动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其素质综合发展的主体性活动项目与方式。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等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该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规范性、双边性、双型性等,如果只强调学生单方面学习,缺乏教师的引领和点拨,综合实践活动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引领和点拨,才能顺利开设该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普通高中已经全面开设了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稳定与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有效的指导教师队伍等,导致难以正常开设。为此,必须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组建有效的指导团队等,确保社会实践教育顺利开展,以实现其开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再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