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古代“正本”一词的文档类义项最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其含义是指相对副本而言的图书或文件的原本。在古代,“正本”一词的出现次数呈现波动性发展趋势,元代出现次数最低,清代的使用达到顶峰。在近现代,“正本”一词除了继承古代用法外,其使用趋于集中化与专业化。特别是现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的推广与实行,“正本”一词的应用有所创新,更加强调其电子文本,且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概念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步天歌》是中国古代天文科普的经典名著,相传隋丹元子作,现一般认为是唐代王希明著。《步天歌》采用诗歌形式,引导人们漫步天际,观测星象。它系统表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三垣体系的星象内容,全面地总结了诸如甘德、石申、巫咸三家星说及西晋陈卓定全天星数等天文学成就,辞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天学,包括星占学(古人称为“天文”,本意指天象,引申为据天象以占人事之学,含义与今日“天文”一词大异)以及为预先推算日、月、五大行星位置所需要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古人称为“历法”、“历术”或“历”)。翻开历代官史,各《志》中打头的总是《天文志》和《律历志》;在各种综合性类书以及百科性质的著作中,最前面的部份也通常是“天部”。此外在古代政务中、在朝廷职官机构和政治运作中,乃至在古代数术系统中,天学都是特别重要的部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单音节文档名词中比较普遍被使用的主要是"文""卷""典""册""簿""籍""书""牍"等.这些单音节文档名词起源早,可以单独使用,不仅是各类双音节、多音节文档名词的源头,而且是从深层次剖析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内涵与意义的基础.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单音节文档名词使用频次较高.其中,"书""文"为高频单音节文档名词;"典""簿""牍"为中频单音节文档名词;"册""卷""籍"为低频单音节文档名词.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29日是5万多年来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日子,即天文学上的“火星大冲”之日。为见证这万载难逢的“人类社会与火星最近时刻”,常熟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组织举办了“火星大冲观测摄影活动,形成了一批原始天文观测资料,这批精彩纷呈的照片资料现已被征入了常熟市档案馆保存。常熟很早就有天文观察方面的记录,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石刻天文图闻名于世。近年来,常熟市档案馆更加重视这方面资料的征集工作,与常熟市天文协会、文博、诗词书画等地方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征集到了大量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料。其中在天文方面,2001年就向市青少年天文爱…  相似文献   

6.
“簿”字晚出,始见于隶书,“籍”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二者结合之“簿籍”一词首次出现在东汉时期《论衡》中,出现以来就泛指官府文书以及指代登记、书写所用册籍,如户口簿、军队名册、账簿等。“簿籍”一词的通用性和使用频率在东汉之后到隋唐两宋时期有了明显提升,并且词义逐渐丰富,开始涉及赋役、土地等相关含义。元朝时期由于文化发展差异以及忽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簿籍”一词使用次数减少,明清时期使用次数到达最高峰。民国时期,该词应用大幅度减少,逐渐消亡,成为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7.
明清揭帖考     
一、揭帖的由来与发展很多人认为揭帖是“明制,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件。其后使用渐广,凡公开的私人启事也称揭帖,其不具名而有揭发性质者称为匿名揭帖。”但实际上,“揭帖”作为一般文书名称使用的渊源很早,并不是明代以后由机密文件转化而来的。揭帖自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文豪苏辙在《栾城集》中就曾经三次提到“揭帖”,这应该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揭帖”一词,苏辙提到“诸侯收到助役钱——候岁终除支外,尚有宽剩余钱数,令封桩房置簿,候诸侯申到数目揭帖”,“若欲岁知其数,宜令提刑可申上户部右曹置簿揭帖”,“坊场钱…  相似文献   

8.
宋代文档名词中,“文书”一词依旧占主导地位,“簿书”、“案牍”的地位明显上升,“文案”、“簿籍”“文籍”等词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牍”、“文册”、“黄册”、“架阁文字”、“架阁文书”等词首次出现。本文对“文”、“簿”、“牍”、“案”、“册”等5大族类文档名词的特征与内涵进行了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9.
据考证,"公牍"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戎幕闲谈》一书.它是由"公"和"牍"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在唐代以前,单音词"牍"就已经具备了文档含义,并组成了"竿牍""案牍"等"牍族"文档名词.在宋代,"公牍"的使用次数大幅增加.在元代还出现了"公牍文"这种新的文体.清代其使用次数激增,民国时期出现了两部以"公牍"为名的著作,分别是《公牍学史》与《公牍通论》.到现代,"公牍"仅在人们引用旧时文献时才会出现."公牍"的含义较为稳定,从出现之时就泛指公文,后代也沿用了这一词义,且多为官员、文人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天文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有文明史以来,中国就设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天象观测与研究,并形成天文档案.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天文观测记录及其所形成的星图星经等;二是历书档案.历代绵延不辍的天学机构既是天文档案的形成者又是主要管理者,其良好的保管制度和各朝天文史志的编研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天文档案遗存,它可分为两大类:直接遗存与间接遗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只称“史”。记载史的人称“史官”,是朝廷的官员,其职责除了记录本朝的天文、地理、人事、灾祸及研究前朝历史外,还为朝廷掌管“典籍”。可见,古代的“史”的范围比现在更广泛。“历史”一词于近代才出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学堂里开设“史学”课,第二  相似文献   

12.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档案馆保存有一扇从民间征集到的明朝天启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制发并使用的水簿。该水簿长51厘米,宽25米,厚实的纸张、正楷墨迹书写,每页除正面盖有官府印章外,在两页连结处还盖有官府骑缝印章,用墨绿色的布面装帧,封面有“水簿一扇”字样,共40页。第1—6页是清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互联网+”是创新驱动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在科技馆体系工作中有必要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与天文科普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天文科普方式普遍存在的不足,进而探索在互联网条件下星图软件、望远镜无线控制终端、远程天文观测站三种方式相互发展关系及其在天文科普教育活动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天文科普活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为丰富天文科普活动内涵,也为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是以古代报纸的产生为端绪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零散,古代报纸最早产生于何时,新闻史界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国内关于古代报纸的研究,有了一些新进展。古代报纸的产生最晚不迟于唐代,已经成为比较一致的说法。为什么说古代报纸最晚产生于唐代呢?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根据唐代文献中的一些有关记载。在这些记载中,又以唐代人孙樵写的《经纬集》一书最为详确.该书中有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对唐代的报纸作了比较具体、明确的描述。其全文  相似文献   

15.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0,(1):F0002-F0002
丝纶也称“纶音”,专指帝王诏旨,源于《礼记·缁衣》所言“王言曰丝,其出如纶”。清代“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该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即每日发交六科处理的题奏本章,由内阁满、汉票签处值班中书摘录事由,详细记录所奉圣旨(即批红),形成丝纶簿档册。  相似文献   

16.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这一历史阶段是以文字的产生、记载文字的物质载体的出现和社会交流信息的需要为其最重要、最基本条件的.在这一基础条件之上,编辑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唐代中期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为契机,在此之前的编辑可称为“古代编辑”,以后的编辑可称作“现代编辑”.  相似文献   

18.
宣莉 《图书馆界》2022,(1):36-40
“封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上行文书之一,其主要功用为陈政得失、分析灾异现象等。封事在西汉时产生,在唐、宋、明三代被广泛使用,直至清代因密折的出现才逐渐停用。封事的功用及体式,因朝代的变化而稍有差异。对汉代至清代的封事文书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清楚掌握古代封事的有关知识,对古代秘密奏议文体内容有所补益,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古代历朝国家体制的运转。  相似文献   

19.
白族在漫长的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丰富的科技档案文献,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数学、建筑、冶金、纺织、医药、水利、环境保护、人口、植物栽培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对白族的天文学、医药学、建筑学方面的科技档案文献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清代403种文献的检索,对“档子”一词在清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做了统计和分析,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清代“档子”一词在清代的使用和演变情况.同时,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档案”相关术语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