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政治学、环境传播学、生态语言学等不同学科以人类话语体系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为切入点,对环境话语的研究既带有共同的生态价值关切,又带有与自身学科属性相关的不同理论视角,对环境治理方式、生态观念传播、话语生态性的描述与批评等进行研究,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的话语元素。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教学话语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内涵阐释、发展困境探析、创新原则确立以及创新路径探索等方面。从整体来看,思政课教学话语成果日渐丰硕,但也存在着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且缺少系统性、重实践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视角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展望未来,学界要兼顾思政课教学话语微观和宏观层面,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话语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丰富基础理论成果,并进行跨学科、多层次、多维度及综合多种方法研究,以此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科学、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知识型具有不同的知识观和教育学知识观。立足教育学知识话语的角度,以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两种知识型为视角,可以看出教育学知识话语在科学话语、相关学科话语、社会权力话语、西方中心话语等控制下存在着"失语"的危机,后现代知识型视域下教育学知识通过回归日常教育实践可以真正实现让教育学"说"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4.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本理论问题,长久以来存在多种声音。不同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及两者的关系存在差异,因此,从实践话语体系、政策话语体系与理论话语体系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课程”与“教学”及两者关系展开新论,在多元话语体系下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与回答。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本质是立德树人,其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外语教学话语体系作为不同要素的构成体,在不同范畴下呈现不同的框架与规律。外语教学话语体系是特定学科下为实现具体教育目的而构建的话语互动方式,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教学话语体系的新范式,应依托新媒体语境革新叙事对话空间,故事化叙事关照学生话语参与,复调叙事实现双向交互对话。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通过话语交往来实现的,思政课话语是口头话语、学术话语和无声话语的集合,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话语体系转换,即学科话语向教材话语、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同时,话语的转换要坚持政治性、时代性、民族姓和学术性的原则。此外,还必须提高话语表达能力、创新话语交往方式、增强话语感染力、丰富话语内容,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话语理论是福克斯和米勒基于后现代语境下提出的民主行政思想。从政策分析的视角,来概括后现代话语理论中有关政策分析的哲学基础、政策分析过程和政策分析程序的特征。以后现代话语理论的政策分析为视角,提出区别于决策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的民主决策科学化概念,界定民主决策科学化的特征——包括"问题中心"的民主决策程序、实践理性的民主决策制度、可理解的决策方案、具有情境意向性的决策主体等。  相似文献   

8.
学术话语是一个学科的内在架构。学术话语生成和建构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到学科的自主性。在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下,中国课程学术话语却陷入本土失语、学科失语和实践失语的困境。本文尝试透过历史分析的视角,从实践理性、学术依附和权威主义性格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课程学术话语自主建构的因素,并以坚守课程学科的基本立场、明确学术话语的言说规范、掌握课程研究的主动权作为破解失语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话语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媒介和工具,提升教学话语美感是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话语美感是教师在言说中调动学生情感和意识,使学生对话语方式和内容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具有创造性、规律性、愉悦性等特征。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形态、话语语境四个方面塑造“话语美感”,使教学话语富有力量之美、情感之美、丰富之美、虚实结合之美。  相似文献   

10.
对发生在课堂互动和课外活动中的、以师生为核心话语主体的教育话语进行语用学视角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层面进行:教育话语主体身份、角色的话语特征与表现;教育话语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结构特征和局部结构特征;教育话语的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主要话语手段与方式;教育话语的仪式性。这一教育话语的语用分析模式可运用于机构话语其他具体类型的话语分析中。  相似文献   

11.
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话语是一种言语成品。课堂教学话语不同于生活话语,它具有专业性、情境性和权威性的内涵。课堂教学话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由教师课堂组织用语、教师提问话语和教师互动话语中的反馈话语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话语具有规范性、真实性、双重性、局限性、互动性、"话语霸权"等特征。语文课堂教学话语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话语的特征,了解和揭示这些特征,有助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创造言语成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亦是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抓手,而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为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教学素材,主要...  相似文献   

13.
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不协调的状况。课程改革话语存在着多重冲突,包括:理论话语之间的冲突、实践话语与理论话语的冲突、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冲突、本土话语与西方话语的冲突、现实利益受益主体之间的冲突等。冲突理论认为,课程改革话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课程改革话语冲突的根源有物质的,亦有非物质的;课程改革话语冲突具有正功能和反功能。冲突理论是解释课程改革话语问题的重要社会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日常话语和学科话语中的精神失常的解释性表征系统的描述,分析了这两种不同语境对精神失常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日常话语和学科话语具有复杂的互动关联,文章对精神失常的日常-学科话语的复杂关联进行了解读,并对其"后效"展开了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学科属性再考量: 一种多元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学科属性,应从问题空间、学科独立性、中西文化和话语立场等多重视角加以重新考量。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科研制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抉择。但创建庞大的多级学科群,必然导致其研究领域的泛化与学科责任的缺失。因此,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多研究些问题,少建些学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教育话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话语范式特点。中国古典教育思想不仅存在为理论话语范型的教育文本,同时以用“教育情境”说话的“情境说理”方式。呈现出中国古典教育研究的叙事范型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重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该视角分析,话语标记语so置于句首以表示多种语用功能的新用法,其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交际需要、语义功能和群体特征等多重原因。So从连词演化为纯粹的句首话语标记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示结果的连词;作为话语组织手段的话语标记语;结果语义脱落和话语组织功能弱化的句首话语标记语。追溯这一历程可以看出,so之所以能将看似毫无关联的语用功能聚于一身,与其本身的因果逻辑密切相关。从认知角度来看,句首话语标记语so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逻辑语义层面到话语层面的跨域映射。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多重发展机遇,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及便捷性转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沟通,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场域。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存在着话语理念陈旧、话语内容匮乏、话语方式简单、话语环境复杂等现实挑战,对此,可以采取革新话语理念、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话语方式、改善话语环境等策略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多维建构,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建构符合中国社区教育学科特色与实践发展需求的话语体系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识与责任。社区教育话语包括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学术话语、传播话语等。政策话语作为顶层设计确立基本框架,明确学科归属,主导理论研究的方向;实践话语特征多重,实践主体诉求多样,内涵丰富;学术话语目前尚未构建起理论体系,可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不多;传播话语的意识亟待加强,传播途径亟待创新。社区教育话语研究既可丰富社区教育理论的内涵,也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实践的发展,同时还能扩大社区教育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主要由话语主体的引领力、话语内容的解释力、话语风格的吸引力、话语语境的渗透力、话语评价的助推力等构成。由于话语双方在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话语资源的供给未做到“内容为王”、话语的表达艺术未达到“妙趣横生”、话语语境的创设未实现“润物无声”,而且缺乏“科学规范”的话语评价机制,受这些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引领力弱化、话语内容解释力欠缺、话语风格吸引力不强、话语语境渗透力淡化、话语评价助推力不大,这使得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提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应着力于跨越主体间话语“裂谷”、整合和创新多样话语资源、借鉴和融通多元话语风格、创设丰富蕴含的话语语境、构建科学的话语评价机制,努力提升课程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