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本细读:中国古典教育话语的叙事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教育话语具有相应特点的话语范式.中国古典教育思想的保存文本不仅具有理论话语范型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以"教育情境"说话论理叙事范型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对话”已经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更应是学生的“学长”。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的中国儿童教育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也曾产生过像陶行知“生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这样创造性融汇中西文化、真正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是闭目塞听的闭锁话语,就是拾人牙慧的舶来赝品,很少发出自己有内涵的声音。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恰似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文论和美学的历史,是古典文论和美学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是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和美学,由旧的学术范型脱胎出来,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即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这是中国文论和美学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这部厚重的大作获得了普通读者及学界的重视与赞赏,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写出了权力、知识、话语范型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从历时的连续角度看,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6.
对话教学中,“对话”是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朋友”和“学长”、是平等对话者又是教学对话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7.
对话教学中,“对话”是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朋友”和“学长”、是平等对话者又是教学对话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8.
“范型言说”是理解教育的一种策略。所谓“范型”通常是指典型与代表 ,而理解教育中的“范型”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的弱势学生 (此特指俗称的“后进生”)。“言说”即发表见解。“范型言说”是指在教师的激励 ,弱势学生自愿登台讲演以有效表达自己对教学活动的体验和  相似文献   

9.
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术话语是学术研究的提问和论说方式。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研究中的“中话西说”.导致了理论话语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相悖离的不良后果。以文化承担意识为前提,探寻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以中国的方式论说中国的问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具有不同的审美范型。周裕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中论述了以“八代之诗”为典范的“物感型”,以唐诗为典范的“直觉型”及以宋诗为典范的“内省型”。八代诗人的美学追求是“感物”与“体物”,无论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的赋,还是因物喻志的比或应物斯感的兴,客体“物”在审美活动中都居中心地位,他们的审美注意力倾向于物质世界。唐诗人追求的是物象后面的意蕴,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知识范型向生存范型的转换。“面向生存与生活世界”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本原之“思”,是教师教育的生命性体现。回归生存与生活世界是生成教师教育主体性的基本前提。实现向生存与生活世界的转换,是现代教师教育实践性的根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构建的情境教育模式,开创了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儿童有效学习的实践范型。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名的儿童教育家,全国名语特级教师。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历经近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创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16.
王笑梅 《江苏教育》2023,(44):62-66
情境教育引领未来,体现在通过动感赋能引领深度学习,适时激发引领创造力培养,内核贯穿引领命题变革。情境教育也会与时俱进,未来有望获得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情境理论从“经典情境论”升级为“媒介情境论”,二是情境类型从“经典情境”升级为“智媒情境”,三是情境关注从“关注儿童”升级为“全面关照”。随着教育技术的全面升级,情境教育很可能出现重大的变革:情境生态变革为“混合样态”,情境系统变革为“自进化系统”,情境模式变革为“弹性模式”,情境模型变革为“智适应模型”,情境引导变革为“智能导师”。在情境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留住自然情境、守护思想基石这两个方面具有永恒价值,值得未来加以坚守。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教育学中国道路的实践表达,是教育学中国经验的智慧提升,是教育学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作为教育学“思想学理表征系统”的中国话语体系,始终处于“反向格义”与“主动化西”、“传承弘扬”与“重塑再生”、“宏大理论”与“微观叙事”的张力之中,在合乎现实之需、时代之规、历史之情、未来之势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回应“由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哪说”“说得如何”等问题。话语主体的情感认同与交往理性、话语内容的概念创生与论证说理、话语表达的模态建构与复调叙事、话语场域的时空重塑与再情境化、话语生态的求同存异与百家争鸣共同组成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生成的基本要素与问答逻辑。探索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走向世界的可能路径需要扎根本土变革实践,凝聚标志理论共识,增强解释力与公信力;设置世界教育议题,回应时代发展诉求,提升引领力与显示度;整合立体传播网络,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高辐射力与影响度。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了去清华大学培训时买回的《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感触颇深。不仅为自己能了解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而高兴,也为李吉林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儿童,时刻“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的敬业精神而感动。但更让我难以忘怀和引发深思的是,李吉林老师在语文科成功开展情境教学试验后,希望通过跨学科的顺利拓展来证明情境教育思想的正确性时,在数学科进行了两个实验教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今日教育》2011,(11):47-47
康德式的学校教育话语回避了紧张的社会关系,只是在表达古典哲学美好的“人类”教育想象.而马克思之后才诞生的学校生活社会学叙述则要深入万千“无名者的经验”,理解学校中各类人群的生活及其复杂的社会关系,揭示其中的冲突、抵抗、不平与痛苦等悲剧性事实。  相似文献   

20.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