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珍惜劳动成果(作品)的意识,要充分肯定劳动成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用心去解读劳动成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审美——赋予作品以"艺术"品味;深入探究——赋予作品以"研究"色彩;发明创造——赋予作品以"生命"元素;玩乐作品——赋予作品以"娱乐"效应;搭建平台——赋予作品以"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2.
"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因此"广东音乐"改编合唱的作品是属于器乐音乐改编合唱作品的范畴之内.器乐作品改编成声乐作品,必定会有为改编的作品重新填词的工作,部分作品为了更贴近音乐的要求,运用了大量的虚词.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也经常使用虚词,其使用手法与作用各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8,(Z2):38-38
请问,在本次"作文运动会"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放胆"作品啊?小朋友们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展示的"放胆"作品包括: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作品;部分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当  相似文献   

4.
作品教学是指进行作品的学习和创作的教学,它是提高大学"技术-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技术-艺术"作品教学的核心是以作品教学为平台,以提高作品能力为目的,通过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去实现"技术-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力;作品教学要能真正实施并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有扎实可靠的作品教学理论和作品教学体系作为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族的民间文学作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仅为水族人民喜闻乐见 ,而且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对水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论家多是将其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诗歌形式的作品和句式整齐的格言谚语三大类,亦有仅划分前两大类的.全面考察水族民间文学,当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韵文形式的作品"和"韵散结合的作品"(即韵散结合的说唱文学作品)这三类为宜.  相似文献   

7.
滕肖澜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努力描写上海平民的日常生活,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正是对生活在"小"上海中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滕肖澜的作品充满了现实关怀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8.
总集及《文选》录入作品的途径并非单一,还有从史书"剪截"一途,或"剪截"出可独立成篇的作品,或一并"剪截"出作品及对作品的介绍以成一篇。如此"剪截"的理论依据即是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谓的"别裁",其心理依据是读者对"知人论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就拿小说教学来说,往往是提起话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拿起作品其滋味"香喷喷,看得见",读罢作品便"樯橹灰飞烟灭",分析作品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议起作品是"剪不断,理还乱",品起作品不知是"酸甜"还是"苦辣",到头来愈嚼愈如蜡.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既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又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同时还使他们乐此不疲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为什么要对《荷塘月色》进行纯文本梳理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罗兰·巴特(R0landBarfhes,1915~1980)在强调"文本"与"作品"区别的时候指出:作品意义的获取具有终极指向性,作品的"所指"左右着对作品的解读,读者阅读作品,就要力图弄懂作者写作的题图,要尊重作者的看法。而文本则不同,它不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不赞同从作者那里去获取文本的意义,文  相似文献   

11.
傅抱石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绘画、篆刻等作品,这些作品追求"文、人、画"三格的基础协调——即作品完成的三大要素"素养、画家、技艺",重点表现在绘画的现代形求和篆刻的精神意求两方面。同时,傅氏作品又潜隐着特有的"性理观"内涵——"性灵"思想,基于此展开的作品具有"主观美学""民族性""愉悦的现代性"等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声乐教学实践重想要让学生唱"会"一首声乐作品并不难,但想要唱"好"实属不易。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学会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通过对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挖掘声乐作品当中的内涵与表达情感,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以便于发挥出声乐教学的效果,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将文学作品从历史背景和作家生平中抽离,排除读者对作品反应的价值,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作品的"外在形式"进行研究,如格律、结构、视角等,同时还挖掘作品的"内在形式",如作品复杂性、模糊性和矛盾性及其之间的有序联结,并将之作为判断作品高下的标准。文章运用此理论对拜伦作品《唐·璜》选段《哀希腊》进行解读,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身进行观察,一则更为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二则开拓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4.
余潮松 2007年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2007年作品《是日有风》等获广州美术学院王嘉廉毕业创作二等奖。2007年作品《逍遥游之一》获"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优秀奖。2007年作品《山色之二》入选"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2008年作品《是日有风》入选"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展"。2009年作品《逍遥游之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调查得出"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的变化"等为主要论点,论证了"张爱玲作品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同时,本文也为张爱玲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张爱玲作品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在作品中始终能够把"民俗书写"置放在农村民俗文化背景下来加以阐述.并将其"整合"到他的艺术审美理念之中,这就使得他作品中的"民俗书写"呈现出独特的结构功能:作品中的人物在民俗规约下形成了诸如"算账"等行为习惯;民俗影响并参与到对作品情节的建构之中;在"民俗氛围"背景下形成的作品主题趋向,系统而又连贯,"民俗化"的叙事结构功能在这里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古典文学精华的代表,作者誉称为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没有署名的习俗,<屈原作品>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秦时代的"屈原"是"人称".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未有"姓"的出现.中国"姓"产生于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时,它比<屈原作品>形成的年代晚半个世纪.<屈原作品>记述的都是楚黔中郡"治理战乱根源和归属的历史文献",文献的内容是"屈(治理)原(根源和归属)",后人移花接木,让不是"人称"的"屈原"充当了失传的作者,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司马迁为之立<传>,"屈原"便成了<屈原作品>法定的作者了.但后人构筑的"屈原"不等于<屈原作品>的作者.因为<屈原作品>的作者比构筑的"屈原"要伟大得多,他才是真正的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8.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作品挖掘"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重新演绎了中国传统乐器"筝"和"箫"的魅力,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本文拟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曲调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诠释作品,希望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和诠释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昭君和亲后,前470多年里关于昭君的作品共10件。其中前120多年里产生的3件作品构成了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1]);后300多年的7件作品有5件构成了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形象~([2]),另外两部史籍继续证实"福德昭君"。隋唐统一后,昭君文学作品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福德昭君"作品就多;反之,"悲怨昭君"作品就多。今天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福德昭君"文学作品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20.
南朝宋人虞龢《论书表》中言"遂失五卷,多是戏学"。此处"戏"为"弄笔",即任意挥洒作品;"学"为"练笔",即刻意临摹作品。虞氏此处之意在于当时内府收藏的二王作品多为"戏学"作品,然不乏有很多经典之作。文章就"戏学"展开论述,从书法学习注重传承、"戏笔"往往是书法之最高境界及"戏笔"须以真书为基础三方面论述虞氏的"戏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