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议 论文 ,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 ,因此每个人都应掌握它。尤其是每个中学生 ,更应熟练地掌握它 ,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生写作及进入社会后的实际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 ,对于许多学习了一年多记叙文写作的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 ,由于刚接触议论文 ,所以感到它很难 ,甚至是不知该如何动笔才好 ,在这种情况下 ,既使是“硬”写出来 ,也是“面目全非”、弊病百出。下面 ,我就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试谈几种学生初学写作议论文时常见的毛病。首先是在题目的拟定上。一个好的题目 ,能够起到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的作用 ;而如果没有新…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写作中 ,逐渐形“逸”与“狂”两种典型的写作风格。“逸”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完美成熟起来的写作 ,形成超脱 ,飘逸的艺术风格。而“狂”却是在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刺激出来的写作 ,形成狂飚突进式的艺术风格。当然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 ,但都同时追求一种自然人性的最高境界———自由 ,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写作中的自然人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种族现象,文化研究应该从社会文化观出发,而不应走向种族文化观。中国目前的文化困境来自封建文化,尤其是它的大众形式——宗法农民文化。它反映了自然经济下宗法共同体的束缚——保护功能,其实质是“具体农民”与“抽象农民”的二元价值体系、以“人情”扼杀“人性”的伦理体系以及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曾经合乎逻辑地产生,它也将合乎逻辑地被消灭。“中国文化”不可能变成“西方文化”,但自然经济下的宗法农民文化是可以而且应该为商品经济下的自由个性文化所取代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六朝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六朝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现实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新课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历来被称为高考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现在却出现了写作难,怕写作的趋势。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害怕写作,不愿意写作。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高度。写作已失去了它的魅力,其原因何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信息的丰富,网络化语言已经影响了许多人,从而淡化了对语文的兴趣:首先是观念落后,教师用旧有的模式来教学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式;其次是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作文纯属敷衍了事,没有用心去写;学生讨厌作文,不再像以前的学生把写日记、周记看作是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好方式,对写作缺乏兴趣。基于此,要加强作文教学,使作文的地位真正得以突显,既要从教学模式的转变入手,...  相似文献   

6.
颜之推公文思想基于汉魏六朝公文文体大成的时代背景,其针对公文写作主体素养、公文文种流变、公文现实功用、公文文质关系的阐释颇为精当。颜之推重视公文立意的儒学传承,讲求通经致用,实现“务先王之道”之目标。针对“朝廷宪章,军旅誓诰”这些军政公文,颜之推以务实尚用的心态弘扬其施用多途的社会功能,并强调公文本质应是以义理意致为重点,主张文质兼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格律的角度分析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的五言诗。通过分析、归纳,指出在东汉时期形成五言诗体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律的探索。东汉诗人已基本掌握了通过平仄交互应用来配制律句的规则,因而,五言诗以第二字和第四字异声为特点的律句产生了,接着由律句组合成的律联也跟着出现了。至于律联如何组合成格律诗段的规则虽还不明确,但实际上组合规则只有“异声相对”和“同声相粘”两种,所以,在汉诗中,用律联组合起来的“对式诗段”和“粘式诗段”就跟着出现了。汉诗中,格律化最突出的作品是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饶》,这两首诗不但格律化及于全诗,而且对格律的应用已十分纯熟,应该说它们已预示出了古代格律诗即将产生和形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学中两极对立连体现象表现了新的条件下,女性主义写作的新走向,它可能是一种迷茫,愈是迷茫,就愈是色彩斑澜.它也可能是一种退却,愈是退却,就愈是飞扬灵动.  相似文献   

9.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依亦吐芳词”的优秀古典抒情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刚一柔,一阴一阳,互相交辉映衬,成为代表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的典型作品;同时,又由于《西洲曲》的抒情主体在艺术表现上所特有的模糊性,历代学者的训释也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因此,它和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一起被称作六朝文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由此可见,该诗在中国文学上确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的发展如同一条河流,有源有泉,所谓的“西洲远音”,是指《西洲曲》在主情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趣味上对前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六朝,战乱频频,政权交替,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中国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局面.这一历史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然而却是“最富有艺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他对学术性的“文学”与文学性的“文章”的区分和对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重视影响了六朝人对文学不朽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学规律的探讨;他提出的“发愤著书”理论影响到六朝文论中的“蓄愤说”和“怨愤说”;他的“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影响了六朝文论中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12.
内藤湖南把六朝和隋唐划为中国的中世,认为那个时代的特点在于贵族政治,在这一特点中他论说了中国史上政体的发展变化。湖南身后最初的继承者冈崎文夫和宫川尚志在各自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通史》和《六朝史研究》中,发展了湖南的学说。以他们为主构成战前所谓“京都学派”。战后前田直典等与京都学派围绕六朝、隋唐是否中世及这时代直接生产者的身份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50年代末到60年代,六朝史研究围绕贵族阶级的独立性问题出现了新论争,进行过多方面探讨,形成由我提出的“豪族共同体”论,并在1970年后对此发生过新的论战。  相似文献   

13.
写作受体的创造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有写作受体参与创造,写作主体的精神产品才算最终完成。写作受体之所以能够参与创造,基本的条件是写作主体在文本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这就能够让写作受体获得充分的创造机会;写作受体在接受文本之后,通过信息反馈,影响、引导写作主体,实现参与创造的全过程;同时,还由于写作受体自身的需要,由于具有一定的创造素质。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如何提高“写作素养” ,设置“情境”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读中学写”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广义地说,它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通过消化积累,逐步用于写作的过程,这是一种隐性的过程;狭义地说,它是让学生读了一篇课文,立即对照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知识,练习片断写作的过程,这是一种显性的过程。几年来,“读中学写”课题的实践,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到教学思想的改革,充分显示了我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收获。以下,笔者仅就“读中学写”的教学内涵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16.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从中古时期走向近现代的启蒙书,它和《红楼梦》先后出现于18世纪中期,即封建社会最后“盛世”——乾隆年间。在作者吴敬梓笔下,中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组组生活在科举社会里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和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写实人物形象。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敏锐的洞察力、恰当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小说中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对自己的群体进行了提示和预警,探索了知识分子在举业至上主义和八股制艺的牢笼下如何冲决精神罗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一书中,“君子曰”以及“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知”这三种变格,共出现80余次;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它是作者对所记叙的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议论的标志;作为贯穿全书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史书“论从史出”表现方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自汉魏六朝入手学起,在学习、继承汉魏古诗真率自然的艺术精神,质朴浅切的表现手法以及六朝陶、谢之家数,“晋宋诸公之佳致”的基础上,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形成自成一家的“韦苏州体”,在诗歌的风格意境、题材主题、表现手法以至语词警句诸方面,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过度训练的诊断与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度训练是在训练过程中由于负荷过大而出现的一种“慢性疾病” ,它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体能乃至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过度训练的概念、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对策等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六朝文学中的竞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竞巧意识在六朝文学、文论中的表现,研究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并对它的美学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竞巧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它不仅主宰着六朝文坛的风气,而且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一个要素,对我国文学艺术特征的形成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