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朔南先生属于老一辈博物馆学家,新中国诞生前夕,就在接受正规的博物馆学训练,直到2004年12月出版这本博物馆学术文集,借助博物馆的平台,已经研究博物馆学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这本大书的每一页,都渗透着一位老博物馆人的心血,记载着一位老博物馆学研究者孜孜石乞石乞、筚路蓝缕的跋涉和探寻。正如他在本书“自序”中所说:“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深深的博物馆情结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河南省博物馆学研究的经过和收获河南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和全国一样,先有博物馆的实践活动,随之出现博物馆工作研究,逐步进入博物馆学理论的探讨。根据该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变化的实际,我们大体可将其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期阶段(1927至1949年) 1927年7月成立的河南博物馆,开创了该省博物馆事业的先声,也是新中国成立前该省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该馆曾多次易名,改变性质。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几度搬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博物馆的产生、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博物馆事业的理论及工作方法的科学学科。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博物馆的产生及其职能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梁吉生(南开大学教授):写在前面的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博物馆学推向成熟 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历程,中国的博物馆研究就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恢复和发展的。30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学科不算长,也不算短,面对当代博物馆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博物馆理念变化的新特征,面对博物馆的专业化过程的成熟,对博物馆共同知识体系(即博物馆学)提出挑战,有必要对过去博物馆学的学科状况做以检点与回顾。学科的自省意识,对于—个学科走向成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作者对与博物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作者认为,作为学科概念,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应视作被赋予一定内涵的名词,而目前对博物馆的阐述和解释并非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作者还分析了“博物馆现象”问题,指出“博物馆现象”属于博物馆学研究范畴,但并非博物馆,不能把这种现象与博物馆相等同。此外,本文还对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科学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早在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理论的传入,我国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学的研究.但是,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博物馆学研究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学术事业的进步,博物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年轻学科开始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克劳斯·斯莱纳博士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博物馆学家。他是民主德国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部所属博物馆咨询委员会博物馆学工作组的成员,并担任1977年建立的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的副主席。八十年代以来,斯莱纳博士在博物馆学领域里辛勤耕耘,成果累累。先后出版了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甄朔南 《中国博物馆》2001,(1):25-28,32
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博物馆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挑战 ,博物馆学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中就有一个名为“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 (Internationalmovementofnewmuseology)的组织。为了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 ,有必要对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进展有所了解 ,下面就是对新博物馆学的简要论述。   (一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一般地说 ,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 ,并且在运作中…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初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博物馆专业人员,现今,博物馆学已跻身大学、研究生学院等高校课程,一些高校还设有博物馆学教授职位或专门的博物馆研究部门,并出版该领域专著、期刊以及主办或承办大量博物馆学方面的学术活动。可以说以高校为基础的学者已成为批判博物馆学理论方面的领头人,而博物馆理论上的新走向也在革新着博物馆实践。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学(museology)是关于博物馆的科学许多迹象表明这是一门以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新兴分支。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一直有着较大争议的问题。国际博协(ICOM)1972年在给博物馆学下定义时,将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规定为“研究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情况,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从事研究、保存、教育工作和组织机构的特殊系统,与物  相似文献   

11.
"新博物馆学"语境中的数字博物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近些年来在博物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新博物馆学”理念的介分绍,结合新兴数字博物馆的独特性,对“新博物馆学”语境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予以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12.
第一什么是博物馆学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对博物馆需求的日益迫切和博物馆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才从博物馆事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博物馆学.因此,在讨论什么是博物馆学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些博物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谈谈民族学博物馆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什么是民族学博物馆学?1.民族学博物馆学的性质和名称博物馆学是专门研究博物馆的科学。而民族学博物馆学则是介乎于民族学与博物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民族学中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内容主要是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展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随着博物馆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深入而飞速发展起来。其间,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多有著述。但是,纵观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博物馆所做的实践工作是巨大的,而对民族博物馆学理论的研究尚欠缺,尤其是将民族博物馆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研者甚少。因此,笔者基于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试就我国民族博物馆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加以探讨,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博物馆事业空前活跃。广大博物馆工作者认真,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博物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上升到博物馆学的理论高度加以概括,撰写了不少关于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事业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分散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读者检索起来极不方便,因此,改变现有的手工检索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学教育是博物馆现代化的产物。面向 2 1世纪 ,提高博物馆学教育水平 ,培养博物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一博物馆现代化历史进程是 1 9世纪末开始的 ,到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 ,博物馆学者称其为第一次博物馆革命。所谓“革命” ,实际上是博物馆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的一次变革。博物馆开始从封闭的、自省的奇珍异物的收藏所变成“为公众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机构 ,从图书馆、研究所的婢女 ,变成真正承担社会开放历史责任的主人 ,博物馆成为具有重要公益性的社会产品。这种博物馆性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博物馆事业在八十年代随着社会国民经济全面增长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仅博物馆的数量、类型有了较大的突破,而且博物馆界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气象。从担负宏观管理的领导到负责微观管理的具体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探求指导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科学真理。这种专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所用的科学真理就是博物馆学。近十年来,我国研究博物馆学的气氛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请您博物馆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这个问题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请问苏先生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答:我认为现代博物馆学正在创建之中。请注意我不是一般地说博物馆学,而是说现代博物馆学正在创建中。我们不要笼统地说博物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对博物馆本身的研究早在一二百年前就进行着了。我们需要历史来分析这个问题。对十八九世纪的近代博物馆的研究,产生了近代博物馆学,对二十世纪特别是战后的现代博物馆的研究,正在产生的是现代博物馆学。近代博物馆学反映的是近代的科学水平,现代博物馆学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水平。评价博物馆学不要离开特定的时代,不要离开那个时代的科学水平。近代科学如果与古代科学相比,那要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三十多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发展的不快,博物馆的数量太少。我国博物馆事业之所以发展不快,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建设起一支强大的博物馆专业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博物馆人员的构成上,业务人员比重小,而业务人员中大学毕业生太少。文化部系统的619个博物馆中;估计大学生只占全部人员的近百分之二十。博物馆干部队伍的这种知识结构,怎么能够适应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也渐趋繁荣。继一九七九年南开大学设立博物馆学专业迄今为止,又有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先后兴起。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呈现出兴旺景象。如果稍经留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新兴的博物馆学专业几乎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