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不疑教诲     
跨出校门就进出版社,一干十余年。意识里“工作”等于“编辑”,“单位”等于“出版社”。人就这样被自己固定下来。多年来,老编辑们每每教诲:编辑工作是大学问,是大文章。三十岁  相似文献   

2.
好多编辑可以无知无畏。好的作者却像君子对“牛二”一样地躲着你——他们怕暴殄天物啊! 近期,国内一些出版社为适应图书市场竞争的要求,在编辑人员的分工上采用了编辑分工制,即根据工作性质将编辑划分为两大类:策划编辑和案头编辑,前者主要负责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后者则主要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整理。一些出版社虽然还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编辑的工作流程上也大致采取了这种办法。应当说,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符合现代大生产的流水化工作原理,有利于编辑们扬长避短——毕竟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全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编辑社会地位不高,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编辑这一行工作很少为人所理解。读者买到一本书只知是谁写的,不知是谁编的。在一些人眼中编辑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其实哪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编辑。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声不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里转载的《代价》的作者陈国凯同志的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这篇文章中就很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出版社的编辑是怎样促进和帮助作者进行工作的。读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对作家,而且对编辑都会肃然起敬。读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能再说编辑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哩? 编辑受到重视和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千万不可骄傲,一定要“人誉我谦”,应该更加努力,为作者、为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编辑人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版社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出版社抓住了人才,哪个出版社就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应是出类拔萃的太才,编辑室主任也应是这样杰出的人才,再加上各编辑室里也有一批人才,出版社就一定能办好。  相似文献   

5.
选题计划是出版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制订选题计划是例行公事,因为要制订计划,就不妨把选题设想得大一点,调子定高一点,至于能不能实现,那是另外一回事.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计划计划,纸上画画,落实下来,一句空话.所以选题计划年年做,但往往执行率不高,计划和实际脱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部分出版社存在着的编辑策划能力、组稿能力不强,出版社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议     
编辑同志: 使用辞典的大多数教师,每天都把辞典翻来翻去,因而辞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首先被磨破,而正文却完好。一本辞典缺少前两部分,也就报废了。我建议:书店在发行辞典的同时,出售一种由出版社专印的“索引”和“检字表”的单行本。这样,一些磨损了“索引”与“检字表”的辞典就能  相似文献   

7.
心理定势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的,后来经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之后,就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象“宣传定势”、“认识定势”、“审美定势”,都是这一理论的推衍。勿庸讳言,在编辑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研究这个定势,对于促进编辑工作更好地开展,是有积极作用的。造成编辑心理定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政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做好不易。但是,如果编辑对自身要求不高,做一个“编书匠”(即有人所说的“编辑工作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那是不难的。若是做一个“吃现成饭”的编辑,见到成熟的稿子才采用,几乎不动“一枪一刀”就发稿了,那就更易。这样的编辑大概只要上过几年学就可以“当”的。现在的编辑队伍中,不少人是名符其实的编书  相似文献   

9.
人过50岁,大家称中老年人,也就不脸红地往《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投上稿件。但严格说来,我算不上老编辑,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仅有十个年头。我原来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显微镜打交道。我喜欢文静、细致的工作,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后,面对工作的选择,我挑选了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刚成立一年,正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与社长的第一次谈话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编辑是为人作嫁的工作”,“我们出版社是很清贫的”,是否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一些有眼光的出版社主管对于出版人才的培训及在职进修往往较为重视,他们认为,经过“充电”之后的编辑,通常也可以为自己与公司带来更多的创意贡献。月旦出版社主编汤秀瑸指出,让编辑人员在工作上能获得学习与成长的成就感,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他们对新人的培养,通常由资深的编辑带领着从基础学起,较资深的编辑则往上游发展,即包括一本书的企划、包装,同时参与开发新书的讨论,定期找专人为编辑上课,研究市场上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卖点”何在等等。 让编辑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并培养自习的能力,是台湾一些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的期许。天下文化公司将鼓励员工进修事项明文列入人事规章之中,凡工作满3年的员工,如果提出出国进修计划,或与个人工作相关所需的课程,可以获得公司的补助。公司也经常请专业人士来演讲,或在内部举行业务讨论会。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媒介时代传媒产业的理念、模式、内容、经营乃至传媒从业人员的素养等都不断呈现出新的特质,作为21世纪的出版社编辑,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表现为功能的转型和理念的更新。一、传播意识:当今出版社编辑的功能转型与理念更新从“单一媒介加工”到“多媒介整合互动”。传统出版是以纸张为载体,呈现的是“单一媒介加工”形式,编辑只要握住一支笔 审读、修改、加工、装帧设计,再辅以印刷制版技术,就完成了整个工作流程,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媒介意识”。而今,出版业的产出形态呈现出快速变动的多样化格局 电子出版、音像出…  相似文献   

12.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下的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业进入了转型期后,一些出版社的管理者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昏了头脑,片面地认为只有经济上去了,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喝彩,于是挥舞着这样的指挥棒,让编辑跟着唱着、和着:许多编辑为了在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标准的目标下能赢得头彩,也就忘了我们一再提倡的一个重要的出版原则:"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出版社逐渐建立起,编辑工作一直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而在编辑工作中,审稿又一直是编辑工作的中心.各级编辑人员的全部工作中,审稿工作都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审稿工作一向受到重视,但对审稿工作意义的认识,却可以说一直是不够全面的,而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它的“把关”意义.人们不仅在口头上把审稿称之为“把关”,出版社的老编辑、领导对青年编辑也只是强调审稿就是“把关”、审稿就要“把好关”等等.以致于后来在一些文章中,也是这样说.日渐月染,审稿就似乎即“把关”,“把关”就似乎即审稿,二者仿佛变成为同义词了.将审稿等同于“把关”,实际是以偏概全了,是没有全面认识到审稿的意义.所谓“把关”,指的主要是“把政治关”——虽然有时其意义是超出“把政治关”,但实际就是要防止政治性错误.政治性错误自然是应该防止的,不能让我们的出版物中出现政治性错误,因此,“政治关”是应该要“把”住的,这点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稿工作就具有政治性工作的性质.把住政治关,无疑也就是审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审稿的意义、作用决不仅仅是“把关”,因而也不能把审稿与“把关”等同起来.“把关”只是审稿意义、作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陈肖人 《出版广角》2013,(11):89-90
出版也如此,要有找食物的蚂蚁(策划编辑)和搬运食物的蚂蚁(案头编辑),这样分工协作,才能把图书出版运作好。广西美术出版社有一位编辑李钟全,人称"半个编辑"。为什么得此绰号?大概是他一年当中仅有"一半时间"做编辑工作,其余时间搞他的爱好:摄影和玩赏古物。如此,社里能容得下他吗?不但容得,年终还给他一定的奖金。为什么?因社里规定:只要每个编辑每  相似文献   

17.
搜集和积累资料的点滴体会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朱明华编辑工作单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日积月累地搜集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资料工作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工作再忙,只要坚持一个“勤”字,就能做好资料的搜集。勤记。就是要随身经常带着一本笔记本,俗...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一门学问,这一点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一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而新闻业务刊物上虽也有涉及编辑的,份量却很轻;最近出版的《编辑家列传》一书,也只是记载了各出版社的主编、知名编辑。总之,新闻战线上那个“编辑”被冷落在一旁。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尽合理。也许有人要说,新闻学已把新闻界的“编辑”包括进去了。这是事实,因为新闻学不是“记者学”。但是,这不足以说明:研究编辑学应排除新闻界的“编辑”。很多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各科之间有很多交叉点,新闻学就是如此。新闻学不仅要研究新闻规律,新闻史、新闻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语言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20.
按《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但在实际校对书籍稿件的过程中,须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杜绝疏漏大错,起到提高书籍出版质量的作用。一、要协助编辑把好书稿质量关。按常规讲,中级职称以上的编辑审读和加工整理书稿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各出版社也正是依靠这些“台柱”,形成每个出版社独具特色的出书体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编出的任何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应从把好出书质量关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高度出发,严格审校。只有这样,才能挑出书稿中的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