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今年9月3日是苏联现代杰出的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1888——1939)创办著名“高尔基工学团”六十周年。六十五年前,即1920年9月3日,马卡连柯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在距坡尔塔瓦市六公里地方开始组织和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并一直达八年之久,到1928年9月30日为止。他接受这一任务时,提出“要以新  相似文献   

2.
杨劲平 《江苏教育》2012,(Z1):46-47
宝藏的发掘总在不经意间。2012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在教工中开展了关于《教育诗篇》的读书活动。根据要求,我开始阅读《马卡连柯全集》这部久违的经典。本是一个"应试式"的阅读,结果却出乎意料。现将阅读中部分思考整理如下,不求完整深刻,但求有益于人生,更希望通过记录阅读的点点感悟,积累前行的微薄力量。启示一:新的教育必须培养新型的人1920年9月3日,马卡连柯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始组织和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八年中,他积极"探求真理",实  相似文献   

3.
宝藏的发掘总在不经意间.2012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在教工中开展了关于《教育诗篇》的读书活动.根据要求,我开始阅读《马卡连柯全集》这部久违的经典.本是一个"应试式"的阅读,结果却出乎意料. 现将阅读中部分思考整理如下,不求完整深刻,但求有益于人生,更希望通过记录阅读的点点感悟,积累前行的微薄力量. 启示一:新的教育必须培养新型的人 1920年9月3日,马卡连柯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始组织和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八年中,他积极"探求真理",实践创新教育理论.马卡连柯认为新的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必须培养新型的人.他指出教育者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应当很好地知道什么是新人,这个新人应当有哪些品质,应当有什么样的性格、信念、教养、工作能力和劳动能力,我们应当知道一切为我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人所应具有的和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共产主义教育事业。马卡连柯从17岁起,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十月革命后不久,他受命先后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达16年之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卓越的教育才能,教育了三千多名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教育改造成有用的“真正的新人”。马卡连柯在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留下了多达一百多种、数百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文艺创作,主要的有反映高尔基工学团教育实践的《教育诗》和反映捷尔住斯基公社教育实践的《塔上旗》等。这些著作记载了他  相似文献   

5.
安·谢·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革新家和教育艺术家。从1920—1928年,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工作,这一时期是他创造性的建立新教育理论的时期。《教育诗篇》就是他以艺术的手法成功的描述了“高尔基工学团”的教育过程,表达集体形成的经过,集体发展的辩证法和集体在教育、改造人的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布·考斯捷良尼奇对《教育诗篇》作了长篇的评论,这对研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有重要参考作用,本刊将连续刊载。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工学团思想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发展并自此构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研究陶行知的工学团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即是作者对此的初步探讨。一、工学团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工学团的概念“工学团”是陶行知1932年创造的新概念,以示和普通学校、工读学校及其它团体的区别。陶行知对“工学团”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7.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曾被高尔基称为教育革新家、教育艺术家、心理学家。《教育诗》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他对自己在高尔基工学团长达8年之久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总结。他大约花费了10年时间,才将这部长达60万字的左右的小说体教育菱写完。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工学团建立初期的生活(约1920~1923年)。从马卡连柯与教育厅长谈话,决定创建工学团,描绘了一幅荒芜的大地、几个教师和第一批工学团团员的创业情景。这里有艰难、愁苦、悲伤,同时也有胜利后的欢乐。到后期,集体的管理形式便…  相似文献   

8.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教育艺术家。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先后创办了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改称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把三千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了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马卡连柯的教育经验与思想成果虽然离我们比较久远,  相似文献   

9.
<正> 工学团为穷人陶行知先生爱农人,从最多最不幸的农人出发,于1932年10月1日,在上海的孟家木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工学团。乡村工学团主张以社会为学校,生活即教育,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先生在座上教,学生在座上学。”(《陶行知教育文选》)就是说,工学团以田边、场头、车间等处为课堂,做的事算内容,干活能人当老师,“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教育文选》) 工学团出世6年,成绩斐然。浦江两岸进工学团人数逾万,工学团掩护和培养革命干部上百,这一促进教育在穷人中普及,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细胞,遍及全国24个省市和南洋一带。  相似文献   

10.
1946年,身材魁伟的王润黎第二次踏入北京东郊的土地。他在这里创建了高碑店工学团,这是出现在中国北方惟一的工学团组织。  相似文献   

11.
苏联现代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革新家、教育实践家安·谢·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卒于1939年),自十七岁起就开始了教育生涯,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党和政府的委托,建立和主持了有名的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担负了教育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重任。在连续十六年的辛勤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不仅把这批青少年培养成为保卫和建设苏维埃祖国的人才,而且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了社会主义条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大力推广播音教育,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他充分利用了无线电广播大众性与直观性特点,先后通过晓庄师范学校、新安旅行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具体实践.积极推动播音教育的发展,很好地满足教学发展与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对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口号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3.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在主持工读学校(主要是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把近三千名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创造了教育和再教育工作的新鲜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集体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集体主义精神来教育青少年一代,这是社会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诗》是苏联早期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革新家、文学家A·C·马卡连柯(1888-1939)1925年至1935年之间写成的一部最负盛名的教育小说。它以他自己创办的高尔基工学团的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为题材,真实地描述了作者倾其全部精力和心血,成功地改造和教育了一大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全过程。《教育诗》全书分三部:第一部描写工学团创办初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斗争;第二部叙述工学团集体的形成过程;第三部描述工学团的发展、壮大及所取得的成就。马卡连柯采用文艺形式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说明只有遵循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  相似文献   

15.
黄质夫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辨证的接受,以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黄先生的“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的服务观,“教师第一”的师道观,“工学结合”的教学观、实践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色和重要内容。这些极有建树的思想认识,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心理上有满足感、愉快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情感得到了尊重,那么其潜力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学员谢苗逃离工学团,经过一段时间流浪后,又回来了。马卡连柯仍信任他,并叫他到离工学团较远的财物处,领取500卢布。当时谢苗“瞪着眼睛”,不知所措。因为老师对他的信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迅速、如数地取回了卢布。过  相似文献   

17.
6月30日,以“中国梦·航空梦一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航空科普大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6月30日上午大会举办了开幕式,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刘高倬做了大会致辞,他提到,中国梦和航空强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航空界应该抱起团来,形成合力,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做出贡献,这既是整个航空界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代航空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晓庄师范(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园地。1923年,陶行知提出了乡村教育问题,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一百个人当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随着他对中国社  相似文献   

19.
1997年3月8日,犍为县政府大礼堂。省、市“普九”验收团副团长赵家骥庄严宣布:“犍为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经省、市验收团逐项验收合格!”顿时,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饱含着57万犍为人多少艰辛和奋斗!实现“普九”为犍为县的教育谱写了新的  相似文献   

20.
1936年4月间,陶行知应邀准备出席同年8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此会乃世界性的教育学术团体,俗称“世界教育联合会”,是国际上对教育有新信念的人研究和交换意见的机构,中国为会员国之一)。但是,国民党政府不给陶行知颁发出国护照。他于同年4月23日离上海到桂林,5月初到广州,进行讲学活动,宣传抗日救国,然后再到香港寻找出国的办法。他于同年4月20日致冯玉祥将军函称:“行知不日赴桂林讲普及教育,顺道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陶行知全集》,卷五,第299页)他又于5月30日答复香港《工商日报》记者访问时称:此行“到英国去出席新教育会第七届大会,顺道到两广讲学,并拜访抗日救国同志”。他还就困难教育问题、学生救亡问题,发表了极其尖锐精辟的意见。他指出: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是愈遭压力愈有力量,决不会沉寂下去。”(《全集》,卷三,第70—7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