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激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作用,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注意利用少林与太极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效果教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当前高校公体武术课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一现象,文章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要提高武术课教学效果,必须在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以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为主线,从武术套路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兴趣出发才是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高校武术课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基本功差失去习武兴趣;武术教学方法单一;武术课教材滞后,忽视武术理论教学。建议采取优化武术师资队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小组单位练习、完善武术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来提高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武术微课这一传播现象的各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武术微课的设计者、讲授者作为传播者、把关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武术文化,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武术微课要传播完整的武术文化,并做到分层传播;武术微课要满足习练者不同的武术需求,内容要有针对性;作为信息载体的视频与网络,各有优缺点,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要扬长避短;武术微课的目标是传播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习练者的个人成长、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服务;传播效果是各传播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播者与传播对象要密切配合,统筹兼顾,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武术棍韧性好、轻便灵活、结实耐用,具有一定的承受力,在武术课中,用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者提高武术课的趣味性,一些学校并没有拓展它潜在的功能,将武术棍贯穿课堂教学,提高利用率、玩出精彩,为课堂增添趣味,让学生切身感受武术的快乐。一、灵活越棍练习方法:将武术棍间隔相等距离放在地面,采用鸭子步、青蛙跳、爬行等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一、加强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营造武术文化氛围为加强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营造武术文化氛围笔者学校做了以下事情:1.为师生积极创造习武条件,营造习武氛围;2.开设武术课程,成立校武术队,建造了武术展示馆与习武馆,安排全校学生参观场馆等,并,体验武术;3.保证物质条件能够满足基本训练,购买武术地毯,刀、枪、棍、剑、功夫扇等器械,购买武术服,让学生,体验专业武术设备,体验武术技术动作;4.开展与高校的合作,编写武术校本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长春市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师资、设施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教学师资困乏、场馆设施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是影响与制约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高校武术选项课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加强在职武术教师的研修培训工作,引进校外专业武术名师进行授课等措施,从而改进长春市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武术选项课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温州市中学生对武术课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及相关武术理论知识;加强中学武术教材建设等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武术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武术课教学我们要加强反思: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对武术课教学中鼓励教学法的分析研究,阐释了鼓励教学法在武术课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鼓励教学法在武术课教学中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期望每一位武术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鼓励”在武术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使鼓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失范理论为学理支撑,审视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影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组织因素、意义因素、目标因素及形式因素等进行分析.认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体现为政府管理的缺位、错位、越位等;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明;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与手段处于紊乱状态;分化的学校武术教育流于形式.提出矫治措施:学校武术教育应体现自身特点;武术在学校教学中应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武术教育应坚持以技击为核心,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11.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田径课教学正面临巨大的困境。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组织形式呆板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考试评价体系标准规则化,定量化,使学生对掌握田径运动的实用性、健身性产生怀疑。思想认识与资源开发不足,使田径课教学失去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15.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社会科学知识对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自然科学技术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梁晓龙同志多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对体育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将陆续发表作者对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以求推动对中国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宝琴 《收藏》2007,(10):126-130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享年78岁。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70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相似文献   

18.
体育科研和训练用仪器器材的研制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实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训练器材与训练理论和方法;训练、测试与诊断、评定;工程技术知识与体育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体力活动不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和仪器对于开展体力活动研究、运动干预和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ctigraph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监测仪器之一,首先介绍了Actigraph的基本技术、参数,然后对相关Actigraph的文献从"信度"、"效度"、"能量消耗推算方程"、"仪器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的同异及教学中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两个体育项目,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适当的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完美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