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根山  周缙 《收藏》2007,(2):5-47
景德镇在南朝陈时(557~589年)瓷业初兴。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官府遣官督烧瓷器以充贡品,从此,景德镇名扬天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禄山 《收藏》2013,(12):59-64
王步(1898~1968年),祖籍江西丰城县长湖竹溪村人。在景德镇从事陶艺创作61年,人称“青花大王”,自号“竹溪道人”“陶青老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邮政和比利时邮政于2001年6月12日联合发行特种邮票《陶瓷》一套2枚,其中一枚邮票图案是中国清代景德镇定烧瓷——粉彩壶。此壶现藏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是中西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的造型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而它的装饰又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装饰技法——粉彩,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装饰之一。  相似文献   

4.
熊振东  金国庆 《收藏》2006,(6):70-78
文西省高安市博物馆现藏元代青花瓷器共19件,其中18件为1980年江西第二电机厂窑藏出土(窑藏出土19件,其中一件青花蕉叶纹觚于1990年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国家博物馆),另一件为20世纪80年代从外地征集。此19件青花瓷器囊括了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的所有类型,即延祐型、至正型、筒笔型(图1-3),为系统研究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李辉柄 《收藏》2010,(5):22-28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明清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烧瓷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景德镇出现了“官”窑“民”窑并存的大发展时期。“空白期”指明宣德以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年,以下简称三朝)的瓷器。由于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一朝带官窑年款的瓷器存世,因而提出“空白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杨才玉 《收藏》2007,(1):44-51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藏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景德镇官窑瓷器、上海稻房博物馆(筹)藏景德镇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7501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连同台湾鸿禧美术馆藏景德镇瓷器,于2006年10月21日开始在日本国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举行“景德镇千年展”首展,之后还将陆续赴茨城县陶艺美术馆,山口县立荻美术馆,东京市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举行为期一年的巡展。此巡展的展品皆为三馆馆藏精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景德镇千年制瓷业的悠久历史及其辉煌成就,在当前中日关系解冻趋暖的大背景下,这种文化交流受到日本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作为民间藏家藏品的“7501毛瓷”首次成批出国巡展,其重要意义及其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萱草园主人 《收藏》2008,(11):50-52
唐英(1682~1756年)是清代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杰出的督陶官,后人对这位青史留名的制瓷者仰慕不已,屡有研究,但内容主要倾向督陶,对其家庭、情感方面涉猎不深。本文算是对此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8.
戒畋松 《收藏》2006,(4):104-105
战国末期燕铸币。燕自孝王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燕王僖在位时(前254-前222年),畏秦如虎,国势更衰。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燕国以太子丹为人质,与秦结好。太子丹入秦不久逃回,阴结天下死士,以图亡秦之策,遂有荆轲刺秦王一段史话。  相似文献   

9.
马起来 《收藏》2006,(5):60-60
珍贵的元青花双兽耳大罐,又称“僧帽盖钮青花缺勤”(如图)。高47.5厘米,口径16.6厘米,1973年在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明初大将汤和墓出土,是景德镇窑元青花瓷中一件难得的大器。  相似文献   

10.
杨俊艳 《收藏》2013,(9):82-9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新纪元,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内容。本文择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景德镇陶瓷馆合办的“卅年回眸——景德镇1949~1980年陶瓷艺术展”代表作品,对其展现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与赏析。  相似文献   

11.
叶蓉 《收藏》2007,(12):68-72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的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虽然仅有短短90余年的历史,但却是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元朝初年,社会动荡,北方瓷窑在战火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不少北方名师巨匠流入景德镇,南北制瓷技术在这里得以交流和提升。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专营烧造皇家用瓷、朝廷祭器和商品瓷。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优越的地理条件,独特的瓷土资源,  相似文献   

12.
高雪 《收藏》2012,(5):56-63
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平息内乱,使得康熙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清王朝由此进入了后世称颂的“康乾盛世”。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促进了陶瓷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  相似文献   

13.
王淑玲  高雪 《收藏》2007,(3):60-62
乾隆朝(1736-1795年)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使当时制瓷业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数量丰富,现从中选取数件高足碗介绍给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4.
《收藏界》2011,(12):121-123,F0002
余少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5年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其父余翰青为著名老一辈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教授),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引专业,是一位文化学者型艺术家。  相似文献   

15.
徐明岐 《收藏》2006,(10):74-75
游长子(1874-1922年),字泽长,号蛮子,福建神州府侯官县湾边村人,民国时期景德镇影响最大的陶瓷雕塑大师,他童年拜闽侯苗乡雕塑名家张进奎为师,清末与陈山东离乡来到江西,开始在临川、于都一带从事寺观佛道神像的修建,同时兼以手捏泥人肖像为生。  相似文献   

16.
一团泥巴变成一件精美的陶、瓷器,须“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2006年,宜兴紫砂陶(1994—5)制作技艺、石湾陶塑(2007-3)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T166)技艺、龙泉青瓷(1998-22)烧制技艺、磁州窑(T62)烧制技艺等11项陶瓷制作、烧制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高雪 《收藏》2011,(2):34-35
清光绪时期(1875~1908年),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内乱频繁,清政府的统治已日薄西山,此时景德镇瓷业虽然明显萎缩,但官窑、民窑的瓷器烧造并未中断。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御窑厂在光绪时期的34年中,不仅烧造了很多宫廷用瓷,同时还为光绪帝大婚及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大寿烧造了大批庆典和赏赐用瓷,  相似文献   

18.
伊藤滋  贾梅 《收藏》2006,(4):94-95
在奈良、镰仓和江户时代,很多中国文物流入日本,使日本的文化繁荣起来,在书法方面尤为显著。 奈良时代(710~794年)传入了王羲之的书法摹本,镰仓时代(1192~1336年)传入了宋代黄庭坚和苏东坡等的书法拓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传入了元、明诸家的法帖,而近代日本书坛受中国影响更大。下面从碑帖方面简单回顾一下明治(1868~1912年)、大正(1912~1926年)和昭和(1926~1989年)时代日本书坛的动向。  相似文献   

19.
汤辉 《收藏界》2012,(5):55-57
景德自五代以来瓷业兴起,随着北宋创烧出精美的青白釉瓷器,景德镇一跃成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其产品种类丰富、精美如玉、远销海内外,景德镇之名天下咸知。自北宋中期开始,景德镇所烧造的青白瓷品种中就包含着一类十分精美却鲜为人知的雕塑艺术品,达就是“青白瓷摩睺罗”(图1)。  相似文献   

20.
高雪 《收藏界》2010,(3):61-62
光绪时期(1875-1908年),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内乱频繁,清朝政府的统治已接近尾声.景德镇瓷业虽然明显萎缩.但官窑、民窑仍不断烧造瓷器.与咸丰、同治二朝相比产品数量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