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至今,已成为报纸有机的肌体.既活跃了版面,又提高了读者的文化品位,留住了报纸读者,可谓功不可没.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受到网络的冲击,报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情境下,作为报纸附属的副刊是否已没落?还有无存在的必要?笔者以西安晚报创办的副刊《阅读周刊》一年来刊发传播的实践为例,得出结论: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会更加大有作为,它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越来越被重视.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它不仅以网络语言为交流与传播的手段,而且通过个人和家庭终端及其网络,形成数字化的支撑。今天的网民已经未必期望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他们完全可以在网  相似文献   

3.
张颖 《记者摇篮》2007,(3):26-26
中国报纸副刊,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引领大众文化的辉煌、90年代删减让位于新闻版面的黯淡后,在21世纪初,又重新成为报纸的一大聚焦点,自成风格的副刊正日益成为报纸赢得长期稳定的读者群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2006年网络文学以及个人日志类博客的火爆,在让副刊编辑为找到一个巨大稿源而欣喜后,很快就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副刊面对包围所感觉到的压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对报纸副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报纸的副刊版面必须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要求副刊编辑开拓新的视野,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读者的阅读需要.当今,本土化--已成为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专家讲办报真谛,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也正如那句小品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这样说,报纸的本土化是其生存的基础.报纸副刊是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办好副刊,体现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作为川北地区的主流媒体--《南充日报》,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巴蜀文明,体现报纸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6.
联系专业作者是报纸办好副刊、专刊的必备条件,是一项基础工作。以报纸副刊而言,报业发展史上没有哪一家报纸的副刊依靠自由来稿而办得有声有色。中国报业史上副刊的辉煌期恰恰是副刊编辑与专业作者联系极为紧密的时期,如五四运动之后的四大副刊、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副刊《自由谈》等。在当今网络资讯发达、媒体写作系  相似文献   

7.
文建秋 《新闻窗》2008,(2):86-87
在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重视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发展,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杨阶 《新闻前哨》2003,(7):45-45
报纸副刊从杂志化向新闻化的转变,是“报纸是新闻纸”这一属性决定的,也是副刊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副刊改革,副刊新闻化作为此项改革的主流而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报纸副刊不应成为小众文化 在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强调新闻性、信息性、休闲性的今天,曾经占有报纸一定版面的副刊正逐渐丧失文学品性。报纸副刊分为文学副刊、亚文学副刊和非文学副刊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梁丰 《军事记者》2010,(6):27-28
报纸副刊策划,是指副刊编辑对版面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一份报纸的副刊,能不能成为报纸的品牌,能不能让读者产生持久的兴趣,做到“耐看”、“留客”,与副刊编辑的策划能力是分不开的。副刊的策划,应把握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周英杰 《传媒》2015,(9):29-30
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特色之一.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被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最早的副刊是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编辑出版的《消闲报》. 随后,这一独具中国报业特色的传播形式,不但在广大读者群中生根开花,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宣传新思想、向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报纸副刊,如《申报》的副刊《自由谈》、《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等.  相似文献   

12.
杨春燕 《记者摇篮》2008,(12):20-21
网络时代报纸副刊的生存之路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副刊人时时刻刻自问难答的问题?的确,即使在非网络时代,报纸的副刊都姓“副”,那么,在网络时代,报纸日见式微的今天,报纸的副刊还有出路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虽然,网络力量日益强大,今日纸媒正在艰难前行,但是报纸是不会消产的,报纸的副刊,更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3.
杨丹 《新闻战线》2012,(4):46-47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网络博客和微博的华丽现身,报纸副刊特别是党报副刊受到不少冲击。报纸一天顶多几十个版,其中的副刊版面一般占10%左右,而网络上的各种副刊作品可以说是多得无以计数。人们想发、想看副刊作品,党报不再是主要的选择。网络  相似文献   

14.
报纸副刊作为报纸新闻版面的补充,是报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副刊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特别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注意新闻和信息的吸纳,纯文学性的副刊愈加受到冷淡,有成为鸡肋之虞。为了转变这一状况,副刊必须放下身段,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金良 《新闻窗》2006,(1):53-53
网络时代缩小了地球的距离,世界各地的信息转瞬即可传遍全球。于是,网络仿佛成了信息的源头活水。一时间,许多媒体除了有限的原创信息外,大多采编网络信息。这在一些地方报纸上比较突出。作为新闻来说,这似乎无可非议。然而,报纸大副刊多元化趋向派生的许多副刊版面也被网络信息充斥,使地方报纸副刊变得“千报一面”、“千报一腔”,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影响了报纸的品位。这个问题值得报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报业的发展,报纸的副刊也不断发生变化,一张报纸办得好坏,副刊是否出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而报纸副刊是否出色,又与副刊编辑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有关。下面笔者从现代副刊的角色来谈谈副刊编辑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在传媒生态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不少报纸大幅缩减版面,而承担着"留客"使命,此前可有可无的副刊版面却在增加,成为报纸的主要卖点之一.副刊版面的增加,使得策划性的主题报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持续性的主题报道,正在报纸副刊中出现,《华西都市报》副刊"四川百家姓"版面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版面在2014年4月5日创办,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对"四川百家姓"版面的总结和探索,可为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和实践运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重视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报纸副刊历经了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一直是副刊的生命。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