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实际上是把书的内容复述一下,有些甚至大段摘抄原书内容。(3)舍本逐末。对有些注释性的书,评者抓住某个字词或引古书上的一句话所作的释义纠缠不休,而对所评的书本身具有的价值倒忽略了,或轻轻一笔带  相似文献   

2.
《求是》杂志《内部文稿》12期上,发表了奚椿年的文章,提出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份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5.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编辑与书评     
书评之于编辑,是含有双重滋味的事,一则编辑的素养中,要有书评意识,否则他的编辑工作便不能超越与出新。然而另一方面,书评之评,其所直指或影射者,不惟书作者之事,也并相关于编辑。因为一本书的很多方面,终是编辑行为的结果。孔子删《诗》、订《春秋》,是编辑行为,后世经学家所鹜趋的焦点,也多针对于这行为背后的深刻用心上,谓之“微言大义”。这正是书不惟作者之事,也并编辑之事的一个明证。当然孔子之编辑,与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尚有区别,但根本点却是一致的。从编辑的最高境界上说,现代与古代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7.
书评自有书评的威力,书话则有书话的魅力,两者的境界应是不很相同的。前者《书评研究》栏的作者们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于我则可以暂且搁下不谈,关于“书话”我倒很愿在此泼墨了。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为“书评”和“书话”这两种文体作一科学的界定,那么,有关  相似文献   

8.
毛鹏 《出版史料》2010,(2):40-45
一 毛鹏同志:非常感谢您在课题研究忙碌中给《书评学》赐评。这是一篇很有理论深度的书评。将我拉杂漫笔涉及的一些粗疏认识,钩玄提要,一语道清,实在钦佩。可惜无法再冠诸册首,否则不仅于读者有益,也会为拙书“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指的是作文章,即使立意可观,如无精当的语言来表述,其中道理也难于广泛传播。对于书籍来说,即便是好书,若无精当的书评,就难能影响广泛的读者。因此可以说,书若无评也必然是“行之不远”。概括说来,图书评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潮内潮外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了一些系列书和《中国文学大辞典》。“系列”和词典好像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它所出的系列中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著作,这是特色。是否可以比描述性的重资料的书前进一步,作各种“解说”?不是下定论,只供参考。书评中也需要有“解说”,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读或者不去读,以及怎么读和评价。例如这家出版社的《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这可以说本身是一个系列,也是一连串的书评,实际上是这位美国作者的观  相似文献   

11.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2.
年初得悉戴文葆同志将所撰书评集纳成书即将出版,便厚颜向京中出版界友人函索。翘盼中收读以《新颖的课题》为名的书评集,真有“好书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之慨。将这本书评集题名为《新颖的课题》是十分贴切的,将这本书称为新颖的书同样是很恰当的。一位为人作了一辈子嫁衣的编辑出版一部自己撰写的书评集,眼下不是孤例,也属罕见,你能说不新颖么?但如仅作如是观却未免又失之肤浅。其新颖之处更在于这部写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书评集  相似文献   

13.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14.
读书评论法     
我从事的专业不能不读书,也爱读些杂书,但从不写评论,却不是没有评论。实际上,书评的方式是多样的,写出来、说开去是评,不写不说也有评。一编在手,或顿入佳境,万难释卷;或翻看几页,随手一丢,谁能说这不是评论?当然,“丢”之书并非全属疵书,也可能与已关系太远,有些涉及业务非读不可之书,读则读矣,终以“文化垃圾”视之,再不读就是,评它何益?  相似文献   

15.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书评工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但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反作用影响于社会。这就使得书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这里,只就其荦荦大者,从书评的认识功能、学术功能、文化功能与育才功能等四方面,略作申述。书评的认识功能美国有《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英国有《泰晤士报书评周刊》等具有权威性的一些书评周刊。它们的书评真可谓“一言九鼎”:“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这是什么缘故呢?具体说,是它  相似文献   

17.
书评与书话     
正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  相似文献   

18.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欣悉《中国图书评论》决心改进文风,今后要多刊发用散文,随笔小品等文体写的评论文章,要求作者只评一部书的个性,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何创见,同时要写得让非专业读者也爱读。这些意见,可谓先获我心。窃以为,《评论》这种选稿方向,既体现了“书评”的美学要求和社会功能,又吻合了当今被商品经济浪潮弄得精神疲惫不堪的读者群体的心理欲求。过去,雄踞于书评刊物上的那些四平八稳、毫无文采、感情苍白的教条式  相似文献   

20.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