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严父慈母”,指的是父亲的职责在于多管教孩子,而母亲却要在生活上对孩子多加关心。然而,生活中有另一种“严父慈母”:孩子犯了错误,父亲严厉批评,母亲却在一旁护短。我熟悉的一位同志,他学过一点心理学,对孩子管教还算得法。但他的妻子是农村妇女,一字不识,常常认为丈夫把孩子管得太死。  相似文献   

2.
伴随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陆续成为父亲、母亲,隔代教育的敏感性愈发变得严峻起来,总会 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爷爷如何宠孩 子,还不让他们自己管教孩子,孩子奶奶经常背着他们给孩子“开小灶”,教到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一言以蔽之:隔代教育几乎是一无是处!个别年轻家长还用上了“没文化,真可怕”来形容自己的父辈,甚至不惜与他们翻脸以争夺孩子的教育权.  相似文献   

3.
由于工作需要,许多夫妻不得不分居两地。两地分居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在母亲身边,因此,常听一些父亲说孩子认生,不跟他亲,等等。其实,这些不在孩子身边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亚于孩子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爱甚至比母亲更深沉。出现父子生分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缺少感受父爱的机会。父爱对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两地分居的夫妻双方应担起责任并作出实际的努力,去创造让孩子感受父爱的机会。从小生命开始孕育起,做母亲的就应经常向远方做父亲的介绍孩子在娘胎里的情况,并在“胎教”时与孩子“谈谈”有关他父亲的内容,听录有父亲声音的磁带。在孩子将要出世时,父亲最好能回家探亲,使孩子一出生就能见到父亲,以建立最初的父子间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想必任何一位父母都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如打骂、威吓、体罚、限制行动等等,惩罚的目的当然是让孩子学好,民间也有“棍棒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土块”等说法。到了八十年代;许多人惊呼家庭里出现了“小皇帝”;并把管教不严视为产生“小皇帝”的温床。 然而;孩子究竟是否需要惩罚,如果需要,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教育他们呢? 首先,应该肯定孩子是需要惩罚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问题行为”和错误倾向,如果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无异于对小树不加剪枝修理,将来也不会成才。…  相似文献   

5.
提到“管教”,很多人脑中就会浮现出板起脸孔训斥孩子或惩罚孩子的场景。其实这是对管教的误解。“管教者”最初和“追随者”相对应。管教者具备追随者需要或渴望获得的价值观或某些行为,管教正是管教者对追随者做出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说说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作为养育孩子的核心人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也会因观念的不同或经验缺乏而举棋不定。为此,我们给父母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食物不是惩罚或奖励的手段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牢记自己的错误“,剥夺”了他们吃晚饭的权利,这样的惩罚将使孩子担心自己会挨饿,因此,为了防止以后“可能的”受罚,孩子一有机会就会吃东西。许多父母都很喜欢把零食作为奖励,拿到奖品的孩子会感到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食物更有价值。但孩子所收到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以后他们会把米饭…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古训:“子不教,父之过。”可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中越来越多的母亲承担了教育孩子的重任,父亲的责任被弱化了。广东省妇联与家教研究会不久前对广州市105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父亲在家教中严重缺位!很多家庭的父亲在家教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母亲身上,认为妈妈教育孩子天经地义。调查显示,在“每天与孩子交谈沟通的时间”问题上,母亲“没时间、无法交谈”的有29%,而父亲则高达56%,这对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尤其是责任感、独立意识等极为不利。专家们呼吁——  相似文献   

8.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与父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家长行动的指南。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父亲和母亲两者在子女的教育中“争权夺势”;父亲或母亲一方淡出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方来教育孩子等等,  相似文献   

9.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虎妈猫爸》一播出就迅速走红各大网络视频网站。虎妈成了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孩子的母亲"的统称,她们严格管教孩子,但不善于与子女沟通。与之对应的是猫爸,猫爸成了"对孩子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作为班主任,如何与以"虎妈""猫爸"为代表的的家长进行沟通,是新时代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家庭生活有了剧烈的改变。二十年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父亲外出工作,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儿女。但今天,许多家庭中的父母亲都要上班,而在那些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单亲家庭里,做父亲或母亲的也多数是在外面工作。孩子在整天都看不到也找不到父母的环境中长大,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专家——1000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我们管教孩子,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到了美国这一套就行不通了。他们教育孩子是引导为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3.
达欢 《辅导员》2015,(9):7-8
伴随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陆续成为父亲、母亲,隔代教育的敏感性愈发变得严峻起来,总会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爷爷如何宠孩子,还不让他们自己管教孩子,孩子奶奶经常背着他们给孩子“开小灶”,教到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一言以蔽之:隔代教育几乎是一无是处!个别年轻家长还用上了“没文化,真可怕”来形容自己的父辈,甚至不惜与他们翻脸以争夺孩子的教育权。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我想为饱受争议的隔代教育说几句好话,因为,作为祖辈的他们,还是有  相似文献   

14.
很多父母觉得管教就是惩罚。其实管教是管和教,是训练,需要把积极手段和消极手段结合起来。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你要教他行为规范,并为他们做出榜样。当他们做得对的时候,你要不吝啬夸奖。只有在必要的时候,你才指出他们的行为是怎么不合适。  相似文献   

15.
王跃 《家长》2003,(Z2)
每年表哥、表姐都会携家人从外地来津看望我母亲,每当母亲打开门的时候,他们都会像孩子一样拥入母亲怀中。这时的母亲会兴奋地涨红了脸,激动地用手捧着他们的头,嘴里呢喃着“快让我看看,看看你们变成什么样儿了”,言语之中就像关爱自己在外漂泊的孩子。祖父母去世早,父亲是由伯伯、姑姑带大的,故此母亲一向把伯伯、姑姑视为长辈,在赡养外祖母的同时,从不忘记照顾他们的生活。父母在家族中属“大知识分子”,生活条件也算“优越”。因而每年都抽出部分钱款资助生活较为拮据的伯伯、姑姑。大伯患有风湿病,记得父母为了给大伯买一件…  相似文献   

16.
感谢父亲     
父亲的严厉是出了名的,虽然话不多,但句句都有份量。小时候,我和哥哥吃饭时爱吵闹,父亲一声呵斥,便都乖乖地自己吃自己的。从那时起我便对父亲敬畏而不敢亲近。还有一件事使父女关系恶化了。那是考上初中那年,我刚12岁。记得报到的那天早上,母亲让父亲去送我,说:“你就去送她吧,十几里路呢!”父亲生气地说:“送什么送!自己不会去吗?那么大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到了学校,看到很多家长在为他们的孩子铺床叠被,心里酸酸的。心想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父亲不敢小瞧我。  相似文献   

17.
父母是天使     
一位智者说过:母亲本来是天使,但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折断自己的翅膀来到人间。这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却道出了一份无私和伟大的母爱。当我们呱呱坠地,母亲笑了,父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在他们看来一个新的天使诞生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父亲为了我们不得不日夜操劳,渐渐地他们的腰累弯了;母亲容颜已改,日渐苍老,而我们渐渐长大。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是父母,而我们是他们  相似文献   

18.
赵翔 《家长》2013,(2):58-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9.
据《父爱需求》的作者,KylePruitt博士所说,父亲是美国孩子尚未利用的最大的自然资源。“家庭中每诞生一个男孩或女孩,他们都有一种潜在的需求,那就父爱。如果缺乏父爱,会让他们迷茫和失望。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也能让孩子成长;但是一种好的父子或是父女关系会让孩子更健康的地成长。”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需要父爱的这种说法已经消声匿迹。我们已开始越来越少地向爱唠叨的母亲求助,越来越多地建造像拐杖一样的父亲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与父亲一起玩耍。父亲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把他们自己塑造成像拐…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家风对独生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而良好的家庭、家教及家风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其中,父母的表率作用不言德育园地而喻。当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三口之家,父亲、母亲、孩子的地位和角色是不同的,但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使其在家庭中各自发挥出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首先是父母良好的品格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认为既然身为人父、人母就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哺育、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合格公民。第一,父亲、母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