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葬作为一种传统的丧葬形式,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诸多矛盾。然而,从农业历史的视角来看,以关中地区为例,土葬习俗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表现在:土葬作为农业民族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植根于农耕民族悠久的农业历史;关中土葬习俗中极为重视厚葬模式,又与农业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联;土葬时的墓址选择遵循传统的风水观念,则与农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出一辙。因此在当代社会进行土葬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理解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方式.一个民族的丧葬方式,往往直接受到其生存环境、生命观念、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等诸因素的影响.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方式经历了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弃尸"、偏居高原寒地与古羌族一脉相承的火葬、受儒家入土为安观念影响为统治者强力推行的土葬、以及现代社会文明倡导的火化土葬四种方式的变迁,这个变迁过程是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的差异,各民族的丧葬方式也形式各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的丧葬文化具有其独特。本论文以鲜为人知的藏文资料及田野资料,对藏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丧葬方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农村社区中形成的土葬习俗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但是近年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国家在鄂西南农村地区强制推行殡葬改革,使原来形成的乡村秩序均衡状态陷入到一种无序和混乱之中。在市场的逻辑越来越多的渗入农村社会的今天,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原则有可能成为主导村庄丧葬行为的准则,从而导致村庄今后形成一种全新的低水平均衡。  相似文献   

5.
丧葬风俗,指丧葬仪礼,民间俗称“办丧事”,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项仪礼。 一、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 丧葬风俗是以文化意识为其内在支撑的一套行为方式。有关丧葬的意识制约着丧葬活动的行为,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制约着习俗的变异和发展。因此,探讨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有助于深入揭示传统丧葬礼俗的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核,从而在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的文化框架中实施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丧葬观即有关死亡、安葬的观念,是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建立到完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评判、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取向,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建立到完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评判、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取向、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同时遭遇到  相似文献   

9.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0.
现行火葬制度,系政府强行的制度。强行推行这种制度可能导致不佳的法律效果。因此应重视传统土葬制度的价值,正视丧葬改革的制度设置缺憾,进一步改进丧葬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金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有金一代,上到女真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极力地效仿学习汉族文化,女真人死后的葬俗也逐步向中原葬俗演变。本文通过对东北和北京地区金代女真贵族墓葬外在形制与内在构建嬗变的分析,展示有金一代女真民族在葬具、葬式、随葬品和丧葬理念等诸多方面不断融入汉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特别是在政治中心迁入中原地区后,贵族墓葬中龙、凤、云纹的使用、“堪舆”学说的运用、昭穆制度和“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观念的认同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权力的介入程度是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动用行政资源,使乡村社会按照私有小生产、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路径,一步步走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乡村社会重新回到了小生产状态,国家权力有限地退出了乡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活动空间外延.乡村利益出现了多元化,村级组织权威性丧失。面对乡村的治理危机,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村民选举,期望通过民间赋权的方式,让村委会获得合法地位。村民选举既是解决乡村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还权于民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政治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17.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殡葬改革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移风易俗,其运行具有反复性、规避性的特点。从法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心理因素及基层政权的操作是影响殡葬改革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制度(建构秩序)与习俗(自发秩序)的对撞与博弈乃是影响殡葬改革成效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