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当代美学更应该从李泽厚"接着讲"。朱光潜先生本人的理论就是在自己"意象论"基础上"接着讲"的。李泽厚实践美学也是在自己理论上不断"接着讲"而形成的。当代其他主要美学思考也是接着实践美学讲。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李泽厚实践美学基础上"接着讲"的成果之一。这一学理语境是学术生态自身淘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其美学哲学基础的转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细究李泽厚具体的美学文本,其美学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的反映论美学、六十年代的实践论美学和七八十年代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李泽厚具有按照自己的理论设想整合中西文化.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能力和魅力,但在具体的理论话语和理论体系上,却缺少原创性。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的伦理哲学比美学更重要,他针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的许多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具有极大的前瞻性,但在学术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李泽厚的哲学、伦理、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从道德的分解、"情本体"、人性三分等三个方面对其伦理思想进行概述,可以梳理李泽厚哲学发展的历程。李泽厚的基于"实用理性"的哲学伦理学充满了开放性与发展性,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巨大空间,同时也吸引学界重视李泽厚伦理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根本上来阐释美的本质,并提出美是客观的、社会的。李泽厚这一思想为实践美学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唯物主义视野,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他在具体论述中把美和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等这样一些关键术语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他的实践美学也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诞生之日起,时至今日,针对它的研究和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毁誉参半。由于其哲学美学具有得天独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非常的合拍,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美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形式。70-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是原实践哲学的延续和发展。9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的氛围中遭遇挑战。在论争中,不仅形成了后实践美学,也促使李泽厚实践美学自身进行了反省和革新。后实践美学坚持了审美超越性,确立了主体间性的美学观,试图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实现与现代美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之后,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其他的美学研究者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7.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先生把他的哲学与美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由马克思回到康德再向前进”(《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而在这个逻辑行程中,他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文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性意义和中介作用,是他整个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和美学的中心和灵魂。因此,剖析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对于了解李泽厚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由原来的"工具本体"逐渐转向"情感本体"。发生这一转向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而在此转向之后李泽厚本人的学术兴趣也逐渐由美学转向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11.
1981年李泽厚同志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哲学是主体性哲学。什么叫主体性哲学?他作了一些说明。他说:“人性便是主体性。”(《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人性“也是今天哲学的中心课题”(第155页)。这说明他的主体性哲学是以人、以人性为基础和中心的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自然美难题是从宏观方面给李泽厚的实践美学造成一个难以关严的天窗,那么,形式美难题就是从微观方面给他造成的难以堵死的漏洞。李泽厚的形式美观,其实是企图用“符号”取代“形式”,从而在偏见误导的演绎中,置换了、遮蔽了、或者说丢失了形式美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学四讲》一书是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专著之一,通过对"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理论的分析,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建立了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思想,并对中外各派美学思想作了一些适当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机体中的主要骨架,然而亦存在一些尚待克服的困难与不足,影响了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自足性和学理上的进一步开掘。从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积淀与突破、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四个方面反思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并对相关的美学论争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7.
儒学重在建设而不在于批判,但前提是对其要有清醒的了解。李泽厚通过对现代新儒家的解读,指出其核心之误是以道德代政治,文章对此进行了梳理。在李泽厚思想的多种面相中,儒学是其底色和基本面,与其说他是新康德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等等,不如视为新儒家更为准确和实在。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这三个阶段,他分别围绕着“实践”、“主体性”及“情感本体”避孕药开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这种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的影响,应予充分估计。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