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教学《大气压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大气层会产生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大气压力的存在、产生原因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教学分析 《电铃响丁当》是四年级《磁铁的性质》一课的延伸。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电铃响丁当》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第二课时着重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了解电磁铁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本课为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3.
教学分析 《食物的营养》是《食物与健康》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第一课时,从学生的一日三餐人手,让学生通过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活动,体验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进而自己能设计出营养合理的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设计了“寻找声音”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两个活动。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分析 《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单元的第2课,与它相关联的还有《指南针》内容,都是对磁现象的研究,教材安排4课时教学,本节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形式,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了解磁铁的磁性与磁极,发现磁铁间的互相作用,建立“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了解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苏教版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的专题四《烃的衍生物》第二单元《醇、酚》,这~单元三课时,第一课时《醇的性质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还有第三课时《基团间的相互影响》。酚中既有羟基又有苯环,学生已经学过了《醇的性质和应用》和《苯的结构和性质》,前面的学习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发给各实验小组一支注射器,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老师告诉同学们:堵住注射器针管出口后,拔注射器活塞时,不要用力过猛,拔起后也不要突  相似文献   

8.
教学分析 《电池》是湘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亲历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细致、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用电的常识。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三单元第一节。这一节包括感受视听作品、各种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和完成视听作品,共需4课时。本节是第二课时,在学生已经对视频信息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视频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想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选修)》中的重点篇目,主要对高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此教学案例为《后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通过网络探究,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深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想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选修)》中的重点篇目,主要对高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此教学案例为《后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通过网络探究,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深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曹会刚 《考试周刊》2009,(7):218-219
一、背景分析 教材与教学内容: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能够区分这三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和受力特点。在这一节前面,教材已安排了一个课时:从力学角度了解结构的概念,并且分析结构如何受力。经过前面的了解,学生对结构有了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菱形》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本节课是继平行四边形、矩形之后,学习《菱形》的第一课时,主要研究菱形的概念及性质.在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和理论证明的过程,掌握了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质,了解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  相似文献   

14.
《大气压力》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力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我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他们轻松、愉悦地自行获取了知识。具体做法是: 1.以无膜投影片代替纸板做实验 利用纸板实验时要求纸板要平,遇水不易变形,否则实验成功率低。我在教此课时,为学生准备了比杯口稍大的方形无膜投影片,杯里的水不必满,成功率达到100%。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很直观地认识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分析 《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及水钟的类型:受水型和泄水型。  相似文献   

16.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工作生产与地理环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可通过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等五个活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蒋洁 《化学教学》2006,(12):28-29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卤素》第~节《氯气》的第一课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探究过程”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气压力》□锦州市凌河区正大小学赵淑芬一、教学目的1.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教学重点、难点1.什么是大气压力?2.大气压力的存在。3.大气压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常见这样一种语文课堂:第一课时安排读书、写字,读书的要求是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安排讲解课文.据笔者观察,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学生在第一课时为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而反复朗读,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最终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在初学阶段;而第二课时的讲解建立在第一课时反复朗读上(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成了对第一课时的简单重复,只是在程度上有所深入而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课时效率低下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设计说明] 《促织》在第一课时重点疏通课文,安排学生做任务卡片,对于文言字词、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对《聊斋志异》及作者蒲松龄的相关情况做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重点研究《促织》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主题,最终让学生不但读懂,而且会读.教学设计为如何让学生从学习的"起点"抵达学习的"终点",本课的"起点"是基于学生对小说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