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理论史反思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学术史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学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总体上讲,是一步一步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迈进.这是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证明的结论.目前,新时期文学理论"学术史"或"理论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太过主观和片面性的倾向,用自己的理论去"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以及过分张扬"审美化"的倾向.这是不符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科学性"诉求的.  相似文献   

2.
张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1):133-135,148
后现代思潮在当代西方学界全面主导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经验反思与理论重构,而它对教育理论的批判话语更是集中于启蒙主义传统的各种教育模式。与重视知识传授和经验积累的专业化现代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后现代教育话语尊重不同主体意识的认知方式与体验过程,更加偏重个体意识与通识观念的素质培养与博雅教育。通过反思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各种理论利弊,将有助于建构一种面向体验教学过程和主体批判意识的新型通识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文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的研究思路源于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学界对文学的本质探讨只破不立。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本质的辩证研究方法和他对文学与文学理论特殊与一般的源流关系的强调,成为连接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的桥梁,也为我国当前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反思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理论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趋势的加强,都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结果。本文在揭示了理论批评化缘起的基础上,对理论的批评化在当代的表现及其意义做了分析和阐释,指出我们应该乐观看待文艺理论的发展,并对当今文学理论的终结这一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身处“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时代的青年学者马建辉,继承自己先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一书的脉络,在新近出版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对老一代文艺理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融汇近些年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所思所感,从翻译、学术论争、语境、个体经验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行了严肃而辩证的反思。通过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遇到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分析,作者致力于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理论解释学的未来加以思考,从而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释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角度对当代艺术加以透视,获得了新的问题意识.文章关注的基本层面是:消费主义与后现代艺术,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技术复制与意义,后现代性问题与艺术危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企图探究消费社会语境中后现代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评”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梳理并反思中国文论界对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批判,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伴,文艺学的学科建制已存在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近几年,关于文学理论的合法性的争论此起彼伏,似乎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了生存的危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文学理论新教材的编写又是如火如荼,很多新的教材不断出现,令人应接不暇.这些情况反映了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反思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优秀文学理论教材的出现。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影响最大的几部文学理论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出不同的编写理念。有的编者主要把理论理解为一种批判性话语,也有编者把它理解为一套批评工具。人们对于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功能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教材编写的不同路径选择。文学理论不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它虽然也不能脱离实践,却并非对批评实践的归纳概括,而是对它的反思甚至是批判。理论当然也应该对批评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其功能却不局限于此,而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文学研究活动更加具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0.
董学文、金永兵等著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一书是近年来一部总结和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力作,它以科学的精神探究文学理论的发展,以科学的理念探究文学理论当代形态的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概念,又是一种价值观念。现代性的发展史即现代性的反思史,现代性问题之浮出水面是必然的。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新阶段而非终结。我们应该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解构与建构一种现代性的诊疗学方案。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艺问题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在学介被简称为后学(post-ism)研究。这一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问题研究观点各异,取向不同。本在对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艺问题加以反思中强调:后学研究不仅要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分析那些客观研究的观点,还应该对后现代推进观点加以梳理,对客观研究加以总结。要弄清“后学在中国”这个多维多面的问题,只能在学术公正的历史平台上认真地考察各方的观点,对那些严肃的研究加以首肯,对那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和想当然的滑过问题边界的做法,加以实现求是的审理,才能使反思有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小约翰·柯布(John B.Cobb,Jr.)是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柯布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50余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柯布院士一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支持者,是率先在国际社会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国际知名学者。柯布院士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了题为《考试、学校与教育》(Exams,School,and Education)的演讲,提出了对现代主流考试、学校与教育观念的反思。本刊节选了柯布院士此次演讲的第三至五部分,以飨读者。文章标题及各部分标题系编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语境下国家理论面临着来自对理性主义国家观念的各种批评。而各种形形色色的批评也都基于后现代理论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建构。现代性理性国家理论所声称的国家观念在面临个人观念、弱势群体、地方性文化、具体差别等同题时,往往显出无奈与慌恐,国家理论的种种危机造成了人的道德被公共化、地方性差异被抹杀、不平等对待等一系列后现代语境下的后果。从当代国家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出发,浅析现代性国家理论与当下后现代国家理论的冲突与对接。从而解析后现代语境中国家理论的出路与解脱。  相似文献   

15.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无论主观愿望如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人们其实已王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在后现代语境下,凸显与张扬的是解构中心、消除规范,打破一种维系语言解构、社会现实解构和知识解构的统一性的普遍逻辑的封闭系统.具体到文学研究,后现代语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文化,它为文学的阐释与解说提供了多元的言说空间.本期推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组笔谈,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梳理,在多元的阐释空间中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同时也期许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所启发与反省.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艺问题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在学界被简称为后学(post-ism)研究。这一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问题研究观点各异,取向不同。本文在对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艺问题加以反思中强调:后学研究不仅要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分析那些客观研究者的观点,还应该对后现代推进者观点加以梳理,对客观研究加以总结。要弄清“后学在中国”这个多维多面的问题,只能在学术正的历史平台上认真地考察各方的观点,对那些严肃的研究加以首肯,对那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和想当然的滑过问题边界的做法,加以实事求是的审理,才能使反思有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关于原意识和反思的理论,对于理解教师之教、教师反思以及教师反思何以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原意识是人对自己正在发生的行动的觉察,反思则是对这种觉察的觉察,并且是课题化的更具能动性和自觉性的直接觉察.在教的原意识与反思意识的关联关系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和丰富地理解教师反思以及教师之教的养成与实现.对于教师反思以及教师之教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教师自身真正拥有"教的意识",拥有对教的真实的理解,获得"教之先对教的拥有",是教师反思得以实现的起点,是教师之"教"得以发生和维持的源初动力.激发和养成教师的"教的意识"正是教师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互通与交流已经成为新时代语境中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青年学者黄擎所著《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在较高的学理层面上实现了文学理论、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三者的有机融合,表现出了敏锐而明确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有感而发严谨为文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文艺意识形态论争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的论争史.三次围绕着文艺意识形态的讨论与争鸣,贯穿于整个新时期.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到文学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再到近年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讨论,于不同的理论氛围、时代背景和理论层面,对文学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尤其是近年的讨论,对纠正文学理论的美学化和虚无化倾向,回归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功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