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谈论新闻失实,往往批评记者、通讯员。其实,有些被采访者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从采访实践中体会到,由于被采访者的失误,有时也会播下新闻失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随着业余写作的深入,碰到了许多个人难办的事。如为了写得真实,我设法多去采访、核实,但有的同志不愿接待,有的还说谎,以致我多次碰壁和稿件失实。请问:怎样去采访才能达到目的? 长春某部学员吕立新吕立新同志: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来你的信,问及怎样使被采访者乐于接受采访和避免失实的问题,我想  相似文献   

4.
1.被采访者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和实事求是的估价和认识,表现得过分谦虚。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没有突出的地方。2.被采访者存在着“荣誉难保,典型难当”的思想,不想出名多宣扬。他担心保持不住荣誉,威信会一落千丈;怕当了典型,事事带头,吃苦受累不沾“光”。3.被采访者对宣传报道有误解,认为登报广播是吹牛皮。他们认为“咱不图名利,只想把工作搞得扎实,不出问题就可以了”。4.被采访者怕谈自己的成绩会被别人误  相似文献   

5.
办报往往出现失实现象。失实有两种:稿件内容完全失实;稿中某些情节失实。遇到这种情况,办报人员如果不脸红,不心跳,不着急,不上火,这实在是不能令人容忍的。这些年来,新闻报道失实屡治屡犯,不少人都把它称之为“顽症”,因而医治的信心不足,放松应尽的责任,结果失实更多。我认为这个“症”确实是不易根治,但绝对不是不可以医治,更不能说是不治之症。沈阳日报这几年在杜绝新闻失实这个问题上摸索了一些办法,也收到了一些成效。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杨红杰  刘雷 《军事记者》2008,(11):70-70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严格落实新闻报道审稿制度,确保了新闻宣传真实性和严肃性,使新闻报道工作进一步规范化。该校专门制定了新闻报道“三见面”审稿制度:新闻稿件写成后,同被采访者见面,同被采访单位领导见面,同被采访者身边群众见面。凡涉及到教学训练、装备维修、科研创新方面的新闻稿件,由学校训练部门审核把关。发稿前要经学校政治机关审阅,加盖单位公章。今年以来,该校在军地媒体上稿100余篇,未发生失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8.
学会倾听     
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九年了。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周围人眼中的“小妹妹”,变成了现在小同志们口中的“宋姐”。年纪长了,热情不减,这九年来,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其实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因为周围有着太多优秀的新闻人。所以今天的我,愿意以一位仍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新闻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工作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过去、现在仍然有许多失实报道出现,严重影响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研究新形势下失实报道产生的原因,群策群力找出整治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采访不深入,偏听偏信,被人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记者在新闻报道的采写中盲目追求“快”,再加上怕吃苦的惰性,使得采访不深入,偏听偏信。而某些被采访者正好利用这一点为自己大肆吹嘘,编造数字和…  相似文献   

10.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调查记者,2011年开始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慈善公益领域,先后发起了“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两个公益项目.在此期间,我开始以一个公众人物身份接受媒体采访报道.身份的完全置换,令我意外获取一名被采访者的具体体验,从而可以窥见我们媒体记者在公慈善益报道领域中一些不足或者有待提高之处.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闻失实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失实”是难免的。如果夸大“失实”的危害,“失实”就会成为——,一段时间来,只要新闻单位揭露批评了某人的错误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失实报道是深恶痛绝的。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就主观意愿来讲,总想杜绝或少出现失实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可是,仔细检查起来,失实报道数量还是不少的。下面就我经历的两次失实报道为例,从中引出点教训。去年9月,我们泰顺县广播站编辑部收到了县民政局一位同志写来的《县委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大扫除》一稿,当时,正值我编发新闻稿。我看后认为,当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县委领导带头树新风,值得一播。编稿之前,我曾想去县委核实一下情况。但又一想,  相似文献   

14.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15.
许是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知情的读者揭发、批评某篇新闻报道失实问题,当报社向作者及其所在单位进行核查时,得到的答复是“此稿基本属实”,并以此为由证明不算失实。不少报道中的失实问题,便在这个“基本属实”的口实掩护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不到及时地、  相似文献   

16.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第一次见面,彼此互不了解,难免之间隔着一堵“墙”。采访者如何主动出击,拆除这堵“墙”,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迅速达到采访的目的,这是采访中的一大难题。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套近乎”是一种有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共同兴趣法所谓共同兴趣法,就是通过畅谈被采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达到  相似文献   

18.
彭国元 《声屏世界》2008,(10):25-27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的撒谎”,不可原谅。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在一种不自觉状态下所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10)
应着重治理的两种新闻失实现象文/杨立川新闻失实问题是困扰新闻界的一大顽症,其失实表现中有两类颇为引人注目。一类是消极迎合受众造成的失实,另一类是有偿新闻活动造成的失实。这两种失实可以分别称为“消极迎合型失实”和“有偿型失实”。一从总体上来看,“消极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