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我这样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梗概。读后提出: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两个人物,一位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2)课文中通过一件什么事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丢失一只灰雀) (小结:通过灰雀的丢失和再飞回来,反映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情)  相似文献   

2.
《灰雀》是小语课本第五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该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老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倒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理由是:一、从课文的主要内容看。该文主要叙述这样一个事件:灰雀欢跳—→灰雀失踪—→灰雀复现。而这一切的“幕后操作者”是一位小男孩,由于他的偷  相似文献   

3.
一、整体把握———通顺关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初步理解往往都是点滴零散的,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雀很可爱;有的说:我知道灰雀不见了,是小男孩把它抓走了;还有的说:我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  相似文献   

4.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纵观全文,共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以列宁喜爱灰雀→不见灰雀→重见灰雀这一线索为明,以小男孩捉灰雀(回家)→矛盾的思想斗争→放灰雀(回公园)这一线索为暗。课文重点写了列宁不见灰雀后与小男孩的对话和小男孩放灰雀回公园这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灰雀》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多读多想,把课文读懂,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看灰雀,找灰雀,再见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并改正错误,暗线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备课预案   一、教学理念   <灰雀>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多读多想,把课文读懂,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看灰雀,找灰雀,再见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并改正错误,暗线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   ……  相似文献   

8.
灰雀     
灰雀□福建省福州师范一附小陈曦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影响教育男孩把那只灰雀放回公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诚实的表现。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灰雀》时,我没按教学参考的现成答案(小男孩捉鸟是错误的,小男孩放鸟是知错就改的表现)进行教学,而是立足课文,紧贴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另辟新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文中的实情是天气严寒,灰雀怕冷(列宁说的话)。在此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明线:列宁喜看灰雀(一种成人的爱延伸发展)驻足仰望→面包渣和谷粒喂养→担心惋惜→焦急寻找→归来问好。借助想象,激发兴趣,各抒己见,理出暗线:小男孩喜爱灰雀(经常来看)→捉养(是爱的深化,决不等于伤害)想象小男孩恐怕灰雀被冻死,捉回家里小男孩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一课,讲的是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源泉,而且还陶冶着人们品格的事情。教学此文时,我精心进行思维导向设计,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问题导向,感知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感知课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1.古井起到了哪两个作用?2.乡亲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3.“古井”、“乡亲们”、“两位老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初步从“多好的古井”、“品德高尚的人”、“古井哺育了人”这三个方面,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二、词语导…  相似文献   

11.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认读第一自然段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惹”字。2.复习课后练习。师:昨天我们还认识了三只惹人喜爱的小鸟,它们叫——生:发雀。(师板书“灰雀”)师:我们说惹人喜爱的灰雀也可以说——生;灰雀惹人喜爱。师:老师这里有道题目【幻灯机出示题目:“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一只胸脯是()。它们在枝头()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想想括号里该填上哪些词,使人觉得灰雀是非常惹人喜爱的?生:(粉红的、深红的、欢蹦乱跳)师:这里通过灰雀的颜色、动作,具体写出了它的美丽、活泼,惹人喜爱。师:正因…  相似文献   

12.
怎样发挥插图的直观教学作用王素芳1、图文结合预习课文。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在预习中先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然后思考:(1)从图中看到五位壮士站在什么地方?(2)五位壮士为什么都举起石头?思考这两个问题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和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他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上…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它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张《惹人喜爱。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  相似文献   

15.
师:对《蜡烛》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我还有个疑问,就是文中的老妇人爱不爱她的丈夫? 师:你为何有些一问呢? 生:老妇人在她丈夫死后,没有把蜡烛插在她丈夫的坟上,而是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了异国红军陌生人的坟上,老妇人不爱她丈夫吗?  相似文献   

16.
经过市、省层层选拔,我终于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执教《灰雀》获了奖。参加本次活动,可谓受益匪浅,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指导老师们的帮助下深钻教材、扎实训练。一、熟悉教材,找准训练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仍是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据此,我认真钻研教材,首先把课文背诵下来,逐字、逐词、逐句推敲、品味,发现此篇课文讲的是列宁教育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事。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列宁与男孩之间的对话,每一句所含的意义都很隐蔽又深奥,对于三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7.
1.一个焦点 《灰雀》一课的大意是: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活蹦乱跳爱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可是有一天,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课文先渲染了灰雀的活泼可爱,然后笔锋陡转,灰雀不见了。由此引出列宁与男孩之间的一段对话。最后以灰雀的失而复得为结尾。全文始终围绕着“灰雀  相似文献   

18.
这一周,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课文都是名人的故事:《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那种深深的爱;《小摄影师》为我们描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呵护与尊重;《奇怪的大石头》则用儿童的口吻刻画了少年李四光那种喜欢"刨根问底"的可贵品质……所以我也让孩子们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打算利用下午的自习一起交流。谁知,中午我接到了晓梦妈妈的电话。  相似文献   

19.
吴静 《山东教育》2011,(7):46-48
本单元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四位名人的故事。《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述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  相似文献   

20.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