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数据、算力、算法为定义法则的人工智能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践背景,也是技术工具,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资源、个性定制、传播媒介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解话语意义、离散话语内容、干扰话语管理、弱化话语认同等前所未有的风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统筹兼顾、趋利避害,依托人工智能优化话语内容体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拓展话语传播平台、重塑话语外部环境,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将高校设定为话语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试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网络体系以及消除网络话语差异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型,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现实发展方面看,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沉浸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具体实践效果方面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由此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性缺失”问题以及“浅学习”、“泛机器化学习”问题.为全面适应虚...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有力途径。从“接受理论”视角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单一而未形成“期待视野”;语境复杂多变影响“读者消费”;受教育者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召唤结构”缺失;教育主体的话语能力不够影响了“第二文本”的产生。因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充实话语内容和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技能,才能有效克服以上短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须臾不可分离。相比以往,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镶嵌在一个更为复杂的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网络之中。人工智能不仅创设并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复杂的空间,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塑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工智能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与实践空间。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生产,是借助于先进的智能技术手段,把道理学理哲理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生产得更好、运输得更好,以更好满足受教育者的“思想消费”与?“精神需求”。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生产需要做好转变空间思维、优化空间设计、深化空间交往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基本载体和构建者。如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一方面,受到信息化和网络环境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变革与创新,切实增强话语实效性,已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研究课题。依据习式语言风格特点,从创新理念、优化内容、丰富方式三个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对班会课程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是教育话语的本质属性,引导是教育话语的过程属性,创新是教育话语的时代属性。班会课具有“自带轨道的火车”、“爱情中插播主旋律”、“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实践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班会课的话语属性与实践逻辑,可以更好地发挥班会课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文化相互激荡、交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拓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涵,推动话语的创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实践的重要环节,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数字化与虚拟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平等性相统一、丰富性与多元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交互性相统一的特征。面对话语失序、“圈层化”加剧等现实困境,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当聚焦传播主体培育、传播内容需求和传播受众需求,拓宽创新路径,优化教育环境,更好地把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智能思政建设既是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困”的回应,也是向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回归。推进高校智能思政建设,既要深入研究智能思政“何以必要”的合法性问题,澄清价值意蕴;也要深入洞究“何以可为”的现实性问题,厘清现实要求;还要深入探究“何以突破”的创新性问题,廓清实践路径,从而推动智能思政建设的“祛魅”“解码”“纠偏”“破藩”,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网络新兴主体“登台亮相”、不实或低俗内容大行其道、“拟态环境”产生的话语权力、“信息茧房”的加速演变,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临失守、供需内容“失真”、话语权力失去掌控、传播效果降低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要深度融合主客体,增强传播主客体交互;精准对接供需侧,实现传播内容供需侧适配;创新表达方式,掌握传播话语主导权;健全反馈评估机制、增强传播实效性,守好网络宣传主阵地。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内容包括话语表达方式的改进、话语表达内容的创新、话语表达环境的优化.重塑教育理念、更新话语内容、改造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也日益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争夺的前沿主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有说服力、话语表达要有创新力、主体话语要有感染力是新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要义。当前,高校出现网络主流话语内容体系需要完善、话语表达方式亟待优化、主体话语权需要加强。面对新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因此,高校在网络育人新征程中,要从优化话语的内容体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教育主体的综合素养等方面着手,以提升网络育人的效能。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分发、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化的同时,潜藏着削弱教师角色、加大育人难度、隐私泄露和技术伦理等问题。为此,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因势而进,明确教师育人地位,打造智慧育人队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育人过程人文化;顺势而为,加强技术监管,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作为真正出生在网络时代的“00后”大学生,已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由于深受互联网影响,“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以及对社会权威及主流价值观的解构意识,由此引发了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实践窘境。把握时代变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实施集教育队伍精准培育、教育内容精准供给、教育话语精准输出于一体的“精准思政”,并借助信息网络打造技术赋能的“智慧思政”,也就成为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纾困解难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既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但目前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育人思维固化、育人共识匮乏、育人话语阻隔和育人机制滞后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共同体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导向与服务、灌输与教化、协调与整合、发展与创新的功能,可从课程育人共同体、文化育人共同体、网络育人共同体和实践育人共同体四个维度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模式单一、形式固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遭遇结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失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话语沟通危机、话语转化危机和实践危机。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除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还要进行基于时代、文化和生活的思想政治话语建构,以及话语范式和沟通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有着深层的内在机理。在技术框架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与应用层四个层面的教育技术革新;在结构展开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要素融合及其“虚实共生—人机协同—境身合一”逻辑、过程融合及其“智能连接—智能交互—智能创构”逻辑,以及结果融合及其“智能反馈—智能评价”逻辑;在模式创新层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据思政、计算思政与沉浸思政的新模式,并体现出个性化、实证化与泛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建构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智能算法正在重塑传统的话语生成与传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话语主体的行为与价值引导产生权力效应.在此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意义流失、话语场域离散、话语认同消解的困境,因此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传播机制的新特点,从话语引导的权力效应、话语空间的多...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从立场、范式、范畴、要素等方面均迎来深刻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固化、情感缺失、主体性消解等问题。为此,亟需从资本规制、技术突围、情感纠偏的角度出发,把握住“恒定与变化”中的逻辑主线,构建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渗互嵌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