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迫切需要政论来开启民众的智慧。当时所办的报刊以及读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报刊的政论文章:报刊影响力的大小也取决于所登政论的好坏。因此。维新派有影响的报人都是声名远播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和汪康年就是杰出的代表。政论时代必然会产生政论写作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维新报人言论写作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代表报人言论写作的特色,而且可以为当代言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对于晚清报刊小说的发展与繁荣的深刻影响,不容忽略。晚清报刊小说折射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特征。文章从办报的物质条件、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晚清期刊小说、晚清日报小说等角度探讨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彭翼仲是晚清时期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报人,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办报历程非常坎坷,在办报过程中屡次遭遇困境,但他直至逝世依然在不停地挣扎和抗争。本文首次梳理了彭翼仲在办报过程中遭遇的出版困境,以期深化对中国近代新闻史和出版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5,(Z1)
想给自己写本书文/陈玉恒编者按:大凡报刊社,人多势众者都设有通联部(组);势单力孤者则指定专人做通联工作。《报刊之友》是报人自己的刊物,而报人是包括热爱报刊事业并不断为之投稿的通讯员的。毛泽东日志提倡群众办报。重视通联工作也是群众办报的举措。为着体现...  相似文献   

8.
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是浙江新闻报刊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报人通过报刊活动进行维新传播和革命传播,成为浙江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光复革命的舆论先导,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报人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报人、报刊均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报人群体和报业发展所显示出的非职业性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0.
黄荣 《新闻世界》2013,(6):286-287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媒体舆论兴盛,作为三方舆论势力的晚清政府、外丈报刊以及民间报刊,形成了晚清舆论平台上的“三足鼎立”之势。读完《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之后,笔者从晚清报律发展之“鉴”、新闻专业主义之“界”、南北媒介网络之“合”三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传媒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传媒业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极少数参与其间活动的中国人是近代第一批报人。一批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同时也给办报活动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随着维新人士将办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报纸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后,报纸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报人队伍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近代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既与报纸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伴随。  相似文献   

12.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优良传统。贵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开门办刊,精心做好联系报人、读者和作者的通联工作,我认为是诸多报刊通联工作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董治顺 《今传媒》2003,(2):80-81
沙铃是个老报人,正儿八经办报办刊36年。后来到宣传部门任职,仍是主管报刊、广电、出版的新闻官。后来退下来了,又被聘为省上的报刊审读员。前后加起来,整整53年,超过了半个世纪。我说,你由报刊的老总到新闻官,再到审读员,这是拿大梁搭鸡窝,大材小用,他说,他生来与报刊有缘,一辈子跟报刊打交道,难舍难分,不是大材小用,叫“从一而终”。  相似文献   

14.
维新派报人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他们生活在没有自由的封建专制时代,对晚清政府只准洋人办报而压制国人办报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与质疑,认为这是使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行为。面对西方报业繁荣兴旺的景观和晚清中国极不自由的媒介生态环境,他们向政府和社会发出了新闻自由与法制的强烈呼唤。在维新派队伍中,康有为、汪康年等人,对新兴的自由主义思潮抱有某些担心和误解,以为自由学说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混乱,但是,以何启、胡礼垣、郑观应、梁启超、英敛之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则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新闻事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尽管两种认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但维新派的新闻自由观,是我国新闻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值得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3)
梁启超、于右任、李大钊、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刊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政治职业认同状态和新闻职业认同状态。两类身份认同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报人身份认同的如下历史事实:或直接或间接追求办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促生了认同的不同种类;新闻职业认同强调的是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因为商业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商业报人在身份认同方面更趋专业化,更符合职业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一) 我国新闻出版法的出现1815年外国传教士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在外报宣传的刺激下,我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办报活动,并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国人的办报活动有了蓬勃发展。在维新变法期间,有人提出制定新闻法的建议。“报律”一词在中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是1898年6月孙家鼐为筹办上海《时务官报》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提出来的。他说《时务官报》“既改为官报,自应拨以官款。拟照官书局月拨千金”,  相似文献   

17.
安徽近代第一次报刊热潮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历史上第一次办报热潮出现时间约在1904~1914年十年间,亦即辛亥革命前后。 近代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维新运动中,但席卷全国的维新办报热潮并未对安徽形成太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省内的维新报刊有芜湖的《皖报》。该报创刊于1898年,宗旨是“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务实维新之报”。但这份可视为开安徽近代报业先河的报纸存在的时间不长,未能形成气候: 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办报在全国再掀高潮。其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大力制造舆论,在国内外创办了大量报刊。安徽此时也不再平静,不但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报刊活动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形成安徽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一生参与的书报刊编印发活动众多,如在四川学政任上参与编撰《书目答问》与《8轩语》,在粤创办广雅书局,在鄂扩充湖北官书局,翻译西书和成立江楚编译局,兴办新式学堂,成立学堂应用图书馆,助办、饬令推广《时务报》等进步刊物,督办湖北一系列报刊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晚清著名的民间报人,汪康年先后创立过6家报刊,撰写并刊登大量文章,阐明其改革救国的思想,向当政者建言献策。他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产业的发展,而且是晚清时期政治改革思潮的启蒙领袖之一。《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汪康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向读者完整展现了汪康年的人生轨迹、思想历程和政治影响。该书的出版是汪康年研究领域的新贡献,为晚清思想、政治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推动了国内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以登载时事、时政评论等为主的时政类报刊.政治环境变迁下的晚清社会,创办的时政类报刊办报环境复杂、民间报与官报并存及报刊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活跃于晚清社会的维新派与革命派,在时政类报刊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革命派赢得了舆论.政治势力的有意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