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的佛老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韩愈对佛教、道家或道教的基本看法。隋唐时期,佛道兴盛,韩愈以己意重新解释儒家之道.指出佛老的现实弊害,自觉攘斥佛老,试图重建世人的精神家园。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此看法各异。本文就韩愈排佛老作具体分析。努力突显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一、两宋首都的佛道宗教宋朝是一个"崇道重儒尚佛"的时代,对于佛道二教,统治者都予以重视。北宋各帝基本上都奉行保护佛教的政策,南渡以后,南宋皇帝依然在总体上支持与保护佛教。道教在宋代的发展更为迅速,宋代统治者效仿唐朝尊老子为祖先的做法,真宗也命人别造出一位道教教主赵玄朗作为祖先,尊为"圣祖",并诏天下大建宫观;至徽宗时又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崇道活动,并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进入南宋,道教继续受到统  相似文献   

3.
漢末以來逐漸流行的老子不斷變化爲歷代帝王師的傳説,或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而當時浮屠與佛,被很多中國人誤爲兩人,在老子化胡的傳説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後化爲浮屠、佛,成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師。浮屠生於属賓,千年之後佛生於天竺。佛出生時有瑞像產生,漢明帝夢金人;漠明夢佛後又衍生出永平求法的傅説。而後佛教徒演繹出求法後佛道二教鬥法等情節,并謂道家角力失敗,劉、吕之徒出家爲僧;道教徒進而亦接受此説而批判劉、吕之徒致使佛教在中土流行,謬種流傳,故力諫北魏太武帝滅佛,去後漢荒君虚妄,復羲農之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滅佛詔書中提出西域本無佛教,佛教乃前世漢人劉元真、吕伯强之徒,道聽途説,附會老莊而成。這一説法恐亦出自老子化胡説,詔書中所言劉、吕二人,并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指當時傳説柬漢永平求法後佛道二教角力,道家一方失利後出家的"司空陽城侯劉峻"與"四岳諸山道士吕惠通"。  相似文献   

4.
孟秋时祭在先秦时期便已施行,中元节源于汉末道教"三官信仰",盂兰盆节脱胎于儒家宗法伦理和道教荐拔观念。三教交流以魏晋为起点,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尝秋、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学术思想三足鼎立。宋明时,三教理论实现深层次高度合流,理学出现,此后,佛道成为附庸渐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5.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把宋明理学视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虽然涉及到佛道二教,但只是作为陪衬和点缀.因此对宋明时期的佛道研究尚很薄弱.特别是对于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以为其理论思维层次低,思辨水平差,更是不够重视.孔令宏教授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勤奋探索,著成<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堪称这方面的力作,它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教断代史著作,就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而言,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空白.其努力挖掘宋明时期道教内部的思想演进过程,阐发这一时期道教学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宋明道教理论所具有的深度和高度,全面展现宋明道教思想的历史面貌,因此对于中国道教史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综观全书,笔者以为其具有以下几点颇值称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真教是在宋江金元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道教新派别,也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入元后,因缘际会,全真教得到广泛传播,盛极一时,与正一教平分秋色,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时至今日,道教依然是正一、全真两派组成。全真教的兴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王开创之功自不待言,丘处机发扬光大乃师全真思想之功,尤不可灭。王、丘师徒二人作为宗教领袖、道教思想家,无疑应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探讨王、丘二人的生平和思想,理应成为中国道教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梳理了经典意义上的内丹道的历史嬗变;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内丹道心性学的价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认为内丹道在立足道教本位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会儒、佛二教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谦下、真诚、学习、平等、多元、包容等诸精神,一方面能为当今异质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为当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全真教是在宋辽金元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道教新派别,也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入元后,因缘际会,全真教得到广泛传播,盛极一时,与正一教平分秋色,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时至今日,道教依然是正一、全真两派组成。全真教的兴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王矗开创之功自不待言,丘处机发扬光大乃师全真思想之功,尤不可灭。王、丘师徒二人作为宗教领袖、道教思想家,无疑应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探讨王、丘二人的生平和思想,理应成为中国道教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宗教实施管理,是从佛教开始的。随着道教的勃兴,封建王朝对佛教、道教都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时间大致在东晋南北朝。基督教自唐传入后,亦纳入政府管理,元朝还为之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清对僧、道之管理,多沿唐以来之旧,皆领于礼部祠祭司。唐以后,我国的宗教管理体  相似文献   

12.
道教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道证真的主要方法。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都主张成仙成佛不离性命,且理与法相互印证。本文从性命内涵论与性命工夫论两个方面对两者性命论思想作比较分析,不仅揭示了两者对性命内涵的理解迥异,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内丹性命双修工夫的实质就是使纯阳之元神与道合一;噶举派性命工夫实质就是证佛之法、报、化三身,从而使身心均获得解脱。  相似文献   

13.
鬼神志怪之书里包含有丰富的道教的信息,道教信仰的一些变化在古典小说里有很清晰的反映。道教信仰从神、鬼、佛分裂在不同的神灵世界到神鬼同宗、佛道和合的转变与鬼神志怪之书的阶段性特征之间得到相互印证。道教信仰中和合神灵的传统为保持宗教自身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汉晚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重要阶段,释之入、道之兴几乎同时,相互借用模仿之迹甚多。当时道教与房中密切相关,是治道教史者不可忽视。而佛教初入中国,也有类似传授,对研究密宗的早期发展亦极为重要。惜史料缺佚,学者留心措意者少,很多情况都昧而不明。作者有感於斯,对有关线索细心钩稽,撰为丛考,论房中经典七书,析容、彭、玉子三派,释《黄书》二种之疑,解无谶授法之秘,为探讨早期的释道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正关学不朽。传至清初,"关中三李"者出,于为有力矣。其中李柏著《吾老洞碑记》一文,启迪良多。首先,是儒道并尊的观点,他鲜明地提出:"孔子为天下万世师,以余观老子,则亦天下万世师也。"其次,是区分道家老子的学术与道教唯心论的不同本质,他指出:"道流徒以长生清虚学老子,见其一节,而遗其全体也。"许多读书人常以"严绝佛老"为学术原则,有意回避老子,造成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观念。李柏此文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道教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道教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17.
成玄英是唐初杰出的道教学,其道教思想以远肇玄学、近揉佛理之重玄学见长。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十分深远。道教重玄学自东晋孙登肇始,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初唐而大盛。唐末五代杜光庭总结历代注老之家,其云:“梁朝道士盂智周、臧玄静,陈朝道  相似文献   

18.
谈谈中国道教牟钟鉴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大型宗教有五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公教)、基督教(新教),其中四个是从国外传进来而后具有了中国特色,只有道教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的土生上长的宗教,它也吸收佛教的营养,但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中华...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儒佛道三教的融合,构建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这三教中,只有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一般认为,佛教的传人发生在东汉时代,而佛教的传人主要经由两条路线,即"海路经由锡兰、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中国南部的交趾、广州……陆路是经由中亚细亚及新疆到达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