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2.
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眼,一篇好言论要有个好标题,才更具有吸引力。制作言论标题,有如下六忌。一忌顾此失彼。以理服人是言论写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切忌片面性。有篇言论题目是《用手不如用脑》。标题强调了一方,忽视了另一方。“脑”和“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脑”要通过“手”来实施。此题如改为《用手更要用脑》就比较全面而妥当。二忌引起歧义。《要打击防范服务并举》这个标题,作者的本意是:打击与防范并举,由于词语的排列不当,防范、服务,成了打击的对象,如改成《要打击与防范并举》就比较明确。三忌人云亦云。一般化是标题制…  相似文献   

3.
常读报纸,常为某些记者写稿之随意、用字之不当而感到羞涩,因为本人也是学新闻、教新闻的,所在以此想指出一、二:比如7月31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赫然入目的一大标题是:《力足于拼、争取连胜》,这儿的“力足”,显然应是“立足”,否则很难说通。又如7月31日《解放日报》同样是标题:《残疾女工杜学英无故下岗(引题)借助法律重获工作  相似文献   

4.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5.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制作好标题,有许多学问,恰当地运用古诗作题,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标题中,有不少是同古诗“攀亲”的。如何恰到好处地把古诗运用到标题中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引用所谓引用,就是把诗句原封不动地搬来作题。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1983年被评为好标题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人民日报》6月4日),原是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一句。高诗本意是对友人的慰勉  相似文献   

6.
读书看报,我有个习惯:先看标题,并把好标题抄在小本本上,细细玩味。最近,随便翻翻我的“标题本”,从《扬子晚报》上抄下的标题最多,这些标题都很有特色。有的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注目。如《吃回头草的好马》、《她配了一把通向监狱的钥匙》》、《夜半蛙唱起风波》。有的标题幽默诙谐,意味深长,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如  相似文献   

7.
《新闻三昧》编辑部:本刊2002年第10期里面,有多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引号。如第9页《“树荫”,还是“树阴”?》一文。文章里就“荫”与“阴”在正确的使用上,进行了甄别。由此而想,原来的标题,若改为《树“荫”,还是树“阴”?》才更符合文章的中心题义。还有第31页  相似文献   

8.
1.政府为名木古树“撑腰”北京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燕赵都市报》8月1日七版点评:标题比喻重在贴切、形象。如果没有引题,只做一个主题,也并非不可,只是文采顿失,毫无特色而言了。2.“黑白两道”、“小蜜傍大款”……冰淇淋市场充满“文化垃圾”《生活报》8月3日一版点评:报纸标题一般都是速成作品.真正恰当、准确而又完美的标题可遇而不可求。常常会有一些并不文从字顺或至少算不上表达清楚的标题在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标题比作眼睛.有人把标题比作门面.也有人把标题比作包装。无非是说标题制作之重要。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近30年.平时极爱读报尤其喜欢欣赏把玩标题,又在企业报当副总编六年.在实践中,归纳了标题制作技巧30法。比喻法。用具体的、大家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那些抽象的、生疏的内容。如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彩虹在浦江升起》,以“彩虹升起”来比喻上海南海大桥倾利合龙,形象而生动。对偶法。标题一般是两句.讲究对仗,如同一副对联佳作。1981年5月14日《北京晚报》的标题《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主题)“京津自学青…  相似文献   

10.
标题中的“悬念”好的标题不但会使你如品香茗,余味不已,而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你非把全篇读完不可。这些标题所以有如此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标题时不直接说破,而是故意留一手,卖关子,打埋伏,藏迷设疑,逗起悬念.在标题中设“悬念”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反常法。如《“破罐子”能修,“出窑砖”可变》、《冤家路宽》、《鸡毛终于飞上了天》、《沉到河里的砖浮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巧拈妙连,新奇别致,既准确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又称之为“顾名”标题,它其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正题的顾名。这种标题不用副题,干脆利索,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发财发财以后》(辽宁日报1984.4.7),这是在人名“发财”之后接着出现“发财”二字的。《廖名庭,庭院经济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虽说各报都重视了标题制作,但一般化的标题、“劣质品”时有所见。对这类标题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提高标题制作水平,无疑是必要的。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言之无物,平淡如水。有些标题忽视了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这一要求。1984年5月26日,许多报纸以《邓小平接见港澳六届人大代表》或《邓小平谈香港问题》为主题,刊载了邓小平接见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消息。这些标题,就邓小平接见港澳六届人大代表而言,是重要的,但并未标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新民晚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望洋兴叹”一词,现在已经成为某些人制造新型成语的模式了,只需把第二个字加换新的内容就行了。看起来是多么地容易而又有“新意”。让我们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成语词典》曰:望洋,亦做“望羊”,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又如语本《庄子·秋水》曰:……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卷六:……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至此,我们知道了望洋是个单纯词,如同徘徊、朦胧、葡萄等词一样,是不能拆开读的。而往往有些记者编辑望文生义,更有加以发  相似文献   

15.
1月2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版刊有《头发脱落与健康有关》一文。笔者当即觉得该标题在语法上有问题,查《现代汉语词典》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该词典是这样解释“健康”二字的:“强健。(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我们平时也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小孩看上去多么健康、活泼呀!”“祝某某健康长寿!”一言以敝之:“健康”就是指身体好、没有病。没有第二种解释。而《头》文中写道:“……导致脱发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受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这意思很清楚:健康状况好,头发脱落就少(正常);而当身体有病(如患有些脱发性疾病),就会导致头发脱落多。而《头》文标题中的“头发脱落”.显然指那些不正常脱发现象,它们只可能同  相似文献   

16.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17.
“看报先看题”已成为人们读报的规律性现象。这就是说,新闻争取读者,实质上标题是竞争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必须借助得体的标题去吸引读者,诱发他们进一步细读内容的兴趣;反之,若标题平平,必然导致好新闻与读者失之交臂。作者、编辑的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那么,如何来精制、做精社会新闻的标题呢?我想谈几点自己尚不成熟的看法。一、标题应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标题,就像一个长相标致、举止又得体的女子,让人一见倾心。《药价:站在高台不跳水》《(时代商报》)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概括出药价持高不下的现状。再如本报《(盘…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这双眼睛是否明亮,是否“勾人”是决定新闻阅读率的一个决定性的方面。如能在以下六个“点”上做足文章,那么,将标题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使标题真正成为“面龙点晴”的神来之笔并不是一件难事。寻找新奇点,增强趣味性如公安部曾经公布一项城市交通管理办法,各报大多习惯性地将此事本身作为标题,而羊城晚报却从该办法的内容中找趣味点,以“开车开到七十岁”为主标题,将公安部推出的这项管理办法作为副题。相形之下,这条标题显然要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标题“抓人”得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党报必…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辟“新闻标题写作”专栏,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实例、有见解的好文章,读来很受启发。于是,也想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五期上发表的郭映普同志《擦亮新闻的眼睛》一文,对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分科诊断,针砭“题”弊,指出病源,开出医方,是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不过,文章第一段中的举例分析,所举例证有不准确处。文中是这样写的: 有些标题忽视了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这一要求。1984年5月26日,许多报纸以《邓小平接见港澳六届人大代表》或《邓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上有一篇介绍著名作家欧阳山近况的文章,标题是《他还在苦斗——访著名作家欧阳山》。《苦斗》是欧阳山长篇小说的书名,而题中的“苦斗”,却又是指欧阳山虽然年岁大了但仍在孜孜不倦地笔耕。这一标题,借作品名称发挥成题,巧妙自然,独具个性的丰采,能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福建青年》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让星光照耀我们——访作家白桦》,明眼一看便知,“星光”的另一含义是指当时刚上映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白桦同志。文章从这部电影自然而然地写到了白桦的创作道路,水到渠成。再如《今晚报》上报道著名女作家杨沫到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