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写张建星     
两年前,我曾写过张建星。那时他刚刚捧得第二届范R江新闻奖奖杯.活脱脱的津门报坛一龙驹。两年后.再写张建星,颇有一种“经短汲深”的感觉。是写他如北方冬日般的旷阔、深造.还是写他与激情共存的练达和大度?是写他思想敏锐.善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重大活动.还是写他血浓于水似的大众情结.关注以民生民情为内核的社会热点问题?直到我跳上赴天津的火车.都无法使自己的感觉更全面一些.客观一些,冷静一些。又见张建星.他还是那样精力充沛,利索痛快.当然.更忙了。这位《天津日报》最年轻的副总编辑、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在与我…  相似文献   

2.
沉默     
梁实秋 《出版参考》2006,(11):14-14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位做企业家的朋友,他曾是省城一家大型国企的老总。他为人真诚、热情、随和,朋友颇多。在做老总的日子里,有许多朋友不停地找他,在经营中遇到困难,朋友们也倾力相助。几年下来,企业也确实搞得旺旺火火。不过,去年他调整了工作,不当老总之后工作似乎清闲了一些.但朋友之间的友情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4.
我的梦想     
莫言 《档案天地》2010,(8):60-61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竞尿在教室里。  相似文献   

5.
孙家正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0):34-35
匡老辞世后.我去看望匡老夫人丁莹如教授。她向我讲述了匡老病重之际仍然牵挂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些情景。我对她说:“匡老是为‘评传丛书’耗尽了最后的心血。如果不是这套丛书.他的晚年也许会活得更安逸一点,更长久一点;然而,如果不是这套丛书,他的晚年也就不会如此充实.如此的有意义。”丁先生轻轻地叹了口气,答道:“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儿子上3年级了.语文增设了作文。可是我发现他并不喜欢写作。因为在他二年级时我就尝试让他写一些看图作文.他有时就会厌烦、甚至惧怕写作.这让我很担心。如何让孩子喜读善写?我作了很多尝试后发现我的老本行——档案却帮助了我。  相似文献   

7.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6):89-94
我的那住老夫子,是个北大国文系的用功生。为什么叫他“老夫子”?当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却经常穿着长袍子,戴上呢礼帽,很有夫子派头……老夫子常帮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来阅读;他听了顾颉刚、孙楷第及其他一些名教授的讲课,兴趣上来了,也向我复述一遍。老夫子帮助我提高了文学素养,我感谢他……8  相似文献   

8.
日前接到老同事贸俊文的来信.让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写一篇序。说‘老同事”,是就我和他交往的年头而言的。在我的印象中.贺俊文还是个稳重的中年人的形象。再一想,我已经是“过七望八”之人.贺俊文自然也是年过花甲了。对往昔的一些回忆,至今犹如昨日,那就真人真事、实话实说吧。我最早知道贺俊文的姓名、看到他写的稿件.是在1982年。当时,他是中央台陕西记者站的记者。他和四川记者站的记者康庆良沿着从西安到成都的古蜀道采访,写了十几篇游记。我们得到启发,后来又组织有关几个省的记者站.派人到三国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0.
去年4月,我采访某旅旅长常泽春时,思想受到震撼。常旅长是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的指挥员,10年前我认识他时他是营长,长得黑黑的,粗壮高大,化程度不高.典型的基层带兵人。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10年后再见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随身不离的包里有三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到哪儿开会他都把笔记本打开,别人讲话时,有价值就记在电脑里,让他讲话时.电脑里各种需要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使用调遣。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想生产饮料。我知道他并不是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劝他别做。因为饮料打开市场要靠广告.要花大钱做广告。饮料固然赚钱.但先要投入大把钱,先要“烧钱”.烧不起也就难以成功。我还讲了旭日升、露露等饮料成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的饮料有特色。不用做什么广告.坚持做下去。我无言以对。反正不是我的钱,操那么多心干什么。一年后。我又见到了他,他说到底没成功。  相似文献   

12.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3.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5,(10):30-31
李:张老,沈从先生逝世已经整整8年了。他生前可是料想不到.今天我们鄂南人进京访问您.了解他在咸宁干校的经历。我访问了一些中国作协的名家.不少人建议一定要采访您。  相似文献   

14.
记者和书记     
去年12月15日,是前西安市委书记丛一平同志的八十寿辰,也是他参加革命六十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把自己一生积攒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我敬重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特写此文贺之。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晚报当记者。一进报社.一个赫然的名字灌入我的脑际——丛一平。丛一平同志当时是中共西安市委专职常委,分管文教宣传口的工作。报社的老同志都交口称赞他的水平、魄力和人品.我真想早日看到他的风采。1965年夏季的一天,报社领导着我去到丛一平那里审稿.我未找秘书直接推开了他的门。他戴着一幅金边近视眼镜.正在…  相似文献   

15.
我躲过了迎在而来的攻击,来看跃起的势头释放了手中的大火球,随着火球撞击的轰鸣.我潇洒的一个后空翻落到了地上。完美的表演,我得意洋洋的想到。我的对手和旁观的人依然保持着惊讶的表情.很快,我就感到不对劲了,仿佛被定身了一般,他们都没有动。“喂……”我推了推我的对手.他只是朝我力道的方向退了一些.  相似文献   

16.
我与侯宝林     
方成 《档案天地》2007,(3):58-58
1966年夏天.“文革”刚刚开始不久.我从自己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出门口就遇见了侯宝林。他急匆匆地拉着我.走进旁边一条名叫霞公府的小胡同里,悄声地问我.我也低声地问他。他说,他的徒弟已经给他贴“大字报”了。才说了几句,就慌忙分开,生怕别人瞧见.  相似文献   

17.
剪刀剪     
方伟 《档案天地》2009,(1):61-62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要是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给他。我虽不是基督徒.但生活到现在,一些时候还真的是这么想、努力这么去做的。不过.前几天因为一伞剪刀的事情.倒也让我想起不少往事来,感受也是别样的了。  相似文献   

18.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前不久,我们镇有两个业余通讯员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一个老头突然晕到在街头,当时有不少围观者却无一人救助。这时正巧镇医院章医生路过,他当即给老人把了脉.又急去附近药店买药给老人服下,不一会儿病人苏醒了,便对章医生千恩万谢。他俩当天便赶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去找院长审阅,不科院长却说了车医生的一些缺点,比如t他坎杜.伯台.白私白利等,并且,医院有几个职工对章的看法也和院长一样。于是他俩也争辩起来,一个说该发,一个说不该发,便来问我,到底止匕稻该不该发?我也说不清楚,只好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  相似文献   

20.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宽松.并不仅仅是要求我努力读书。 我记得.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关上电视.给我讲一些古书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问我,都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总结故事的意思。有些故事是告诉我做人要善良;有些故事告诉我不学无术最终会抱憾终身;也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