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近代赣南墟市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墟市起源甚早,明清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近代以来受动荡的时局与社会变迁的影响,赣南墟市的发展呈现兴衰起伏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筠门岭等中心墟市的自我发展、抗战时期墟市的普遍兴盛、传统庙会的持续变动、墟市商业贸易的多元化以及墟市的多元化以及墟市与其它各级市场之间不息的互动,等等。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的过程。宗族利用其自身势力,或筹建墟场,或向墟市渗透,或控制墟市,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双层架构的特点;庙会因其地域性、整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习俗对赣南农村墟市经济的运行也有着保障和导向的影响。因此,经济与文化形成互动,客家文化因素在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形成地域性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私贩是赣南百姓以牟利为目的进行的一般商业活动,但这种商业活动违反了宋代的专卖体制和榷禁政策,在当时属违法行为。宋代,赣南私贩活跃,虽然它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危害了赣闽粤等地的社会稳定,但对赣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有积极作用。私贩不仅可以满足百姓生活所需和增加家庭收入,而且有利于促进赣南农村墟市的兴旺。  相似文献   

4.
私贩是赣南百姓以牟利为目的进行的一般商业活动,但这种商业活动违反了宋代的专卖体制和榷禁政策,在当时属违法行为.宋代,赣南私贩活跃,虽然它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危害了赣闽粤等地的社会稳定,但对赣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有积极作用.私贩不仅可以满足百姓生活所需和增加家庭收入,而且有利于促进赣南农村墟市的兴旺.  相似文献   

5.
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中称为草市。宋代集市有了较广泛发展,北方仍称革市,两广称为墟市。明清时期,佛山享誉“天下四聚”、“天下四大镇”之一。佛山所以能有如此突出的城市地位、取得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其地方家族产业之一的墟市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韩江上游梅潭河流域的大埔县百侯墟为中心,探讨粤东北客家地区的墟市、商人与地域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墟市的兴起与地理因素有关,而发展和繁荣则缘于区域间的经济分工和地方人文兴盛。墟市贸易的繁荣,商人对乡村社会的回报,不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为当地文教的兴盛和社会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对梅潭河流域地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南农村和全国许多农村一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提高了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发展。认真总结这段时期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新创造,新经验,建立起赣南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秩序,对于进一步发展赣南农村商品生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农村商品经济新秩序,简言之,就是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行为准则。它是以市场的价值规律为核心,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多种手段建立起来的生动的  相似文献   

9.
赣南闽南方言主要分布于赣县、兴国、于都三县的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赣南明清时期的闽南移民有政府组织的屯垦移民和民间自发的家族移民两类。赣南闽南方言主要由来自闽南漳州(以南靖县为主)的家族移民入迁定居而形成,呈方言岛状散布于赣南客家方言地区。移民源出地漳州现实生存环境恶化、移民流入地赣南具有地理优势、受赣南地区人口政策的推动是明清时期闽南漳州移民入迁赣南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0.
丝绸专业市镇群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湖州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兴起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湖州丝绸专业市镇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它的形成既加速了湖州农业商品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又使湖州确立了全国蚕丝贸易中心的地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正> 赣南是江西的资源大区,既有种类繁多的地下矿产资源,又有丰富的地表资源,古有“天府之国”盛誉。怎样使赣南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赣南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为四化建设,振兴中华,推动我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是全区人民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清代赣南客家庙会市场的地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文化背景下的清代赣南庙会市场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历代,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文化网络,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和文娱功能。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即整合性、地域性、不均衡性、神圣性与凡俗性,反映了清代赣南民间社会的客家文化特质和农村市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清赣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赣南地区商品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闽粤流民的进入进一步刺激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伴随着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经济作物的加工业也初步发展起来。在这一系列现象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出现了具有农业资本家性质的租地农和具有手工工场性质的瑞金烟草制造厂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抗战,江西省屡倡发展农业。赣北失陷后,江西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赣南随即成为全省经济的主要支撑地,由于赣南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社会相对较为稳定,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赣南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闽东南沿海主要海港城市因应海陆人的互动以及国家与社会互动而发展;而沿海港市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辐射作用,并导致区域社会化的变迁。本从总体上论述明清时期闽东亚沿海中心港市的发展动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墟市不仅是潮汕地区商业贸易的中心地,也是各方宗族势力互相较量的关键场所,同时还是民间宗教信仰、公众活动的重要空间。从数量、规模、开市频率和租税等方面看,近代以来潮汕地区的墟市可以称得上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族色彩、鲜明的侨资元素、缓慢的转型过程和多功能的社会公共空间等特点。这表明墟市在潮汕地方社会变迁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可 《中学历史教学》2007,(1):41-44,78-79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主要考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主要考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相似文献   

19.
十六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诞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朱泾镇从一般乡村聚落发展为唐代的集市,明代之市镇,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确立了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此中除了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外,其健全而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适应了当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江南商品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朱泾镇依靠国家的力量和地方势力的积极参与,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滨州学院学报》2018,(3):91-96
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商人人物传记是研究明清时期商人以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料。山东地方志中商人传记的编纂和书写,在反映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商人形象、特点与商业经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考察商人传记的思想内涵,其中也蕴含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和侧重道德榜样的树立与社会教化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