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撰写的论文《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诚实地讲,这份殊荣应当归功于全国各家媒体当时忘我无畏采访报道的记者编辑们。因为活生生数万人的无辜丧生唤醒了中国媒体在人命攸关的大灾难面前的职业良心;因为中国媒体面对人命关天的命题突破了以往的职业矜持和循规蹈矩定势。  相似文献   

2.
感谢中国新闻奖评委推选我的论文<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虽然我已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但这次格外感动!不仅因为获得中国新闻学术论文最高奖,更因为这篇论文饱纳着"5·12"大地震中数万人无辜丧失生命的呼唤,和全国媒体新闻创新勇为勇励的胆识!  相似文献   

3.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意味着对媒体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媒体与受众要建立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不管是对于新闻媒体还是受众,都是一个增进感情、增加互相了解与信任的契机,也是让新闻更接地气、更贴人气、更有温度的一种尝试。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我和同事们深入山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采写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报道。这让我深深认识到,基层的素材最丰富,基层的故事最生动,基层的形象最鲜活。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新闻  相似文献   

4.
特色是媒体的生命力.媒体特色越突出,新闻魅力越显现.没有特色的媒体,或者碌碌无为,或者在竞争中被淘汰.但媒体的特色在哪?转载或者抄袭,或者靠二手材料整理出来的东西显然没味道,原创的新闻才最有"味"!从大众报业集团近两年来搞的原创新闻大赛的效果来看,媒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原创性上:"原创新闻"提升着各家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半岛都市报来说,大量原创新闻的涌现,使得报纸更有看头了,更有影响力了,更受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陈健 《青年记者》2007,(22):1-1
从"史上最牛女秘书"开始,一些媒体似乎与"最"字较上了劲儿,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扩大新闻影响力,一系列"最"字头的新闻铺天盖地地砸向读者,"史上最牛开发商"、"最牛钉子户"、"史上最毒后妈"、"最美丽的大学生"……一时间,形式各异、褒  相似文献   

6.
我国面临着对外国家形象和自己的经济水平、治国理念不能完美接洽的问题。研究外国媒体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努力实现知己知彼,是解决该问题的第一步。本论文对澳洲主流媒体关于中国贪腐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家利益与国家需求密切相关,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建构始终处在变动的过程中,而这背后的动因正是澳大利亚自身国家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宋庚一  杨逍 《今传媒》2011,19(2):108-109
媒体发展如今已进入"泛媒体"概念时代。新兴媒体因特网整合了多种媒体功能,强势发展;与此同时,任何企业、单位、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因此,高校传媒专业不能如十多年前,以"笔杆子"模式培养人才,而应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加实训。侧重于实践性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实验室与实训建设方面应该如何做,有哪些经验与瓶颈,笔者将以自己的教学经历在论文中一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舒逸 《东南传播》2021,(12):28-29
近年来,顺应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H5报道方式打破了旧媒体边界,在融合新闻制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典型人物报道上,以更加自然、灵活的形式进行新闻叙事,让典型人物的新闻价值伴随着用户的"沉浸式"阅读得到有效传播.在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模式遭到发展困境的情况下,H5作为典型传播的有效路径,其创新策略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重视.本文以海博TV的H 5新闻产品《最平凡又最不平凡的一天——阿美书记的最后24小时》为例,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报道如何以H5为依托,走出一条内容、形式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报道的半途而废,没有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造成了事实上的新闻"烂尾",而让读者"悬疑"。随着舆论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这些"烂尾"新闻迅速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除了浪费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反思。本文以"院士讲座上的睡觉学生"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媒体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类新闻"烂尾"与"悬疑"反映出的问题,呼吁整个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媒体管理部门和新闻教育机构四方面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新的媒介环境为参照,重新界定了作为价值客体的新闻范围,并说明了讨论"新闻的价值"的新根据与新理由;论文立足"新闻的价值"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向,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分类等角度,分析阐释了关于"新闻的价值"研究在当前应该进行的方法论调整与转换。  相似文献   

11.
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台湾媒体,在政党斗争激烈的党派纷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政党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媒体和政党合谋出演了一出出"制造新闻"的"好戏"。电视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台湾媒体"制造新闻"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予以纵深分析,以期对台湾媒体的态势走向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全景策划,是指媒体既追求新闻的社会效应,也要实现资本增值,为实现"两个效益"而进行的整体筹措活动.这个概念的被承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典型实例.近年来,媒体全景运作的重要手段渐渐不被看作"见钱眼开",尖刻保守的批评声音随着这种策划的裂变,变得越来越微弱.因为媒体间对新闻猛料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媒体也是资本"的意识导致新闻人从资本运作来考虑新闻传播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呈现在内地媒体新闻文本中的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框架及框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国际新闻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地媒体关于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客观、人道主义、中国角度和媒体实力的新闻框架,论文认为事实性质、媒体所在国因素和媒体实力是形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在近期公布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篇目中,地市报13家媒体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8件,获奖作品涉及消息、通讯、专栏、连续报道、新闻摄影、副刊、网络论文7个类别。浙江《金华日报》选送的专栏"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吉林《长春晚报》的连续报道《一给一付间热热的烤地瓜"交易"着暖暖  相似文献   

15.
"微博时代还需要报社吗?"我们一位高级编辑在某新闻系授课时,发现了一位学生论文中的这个标题。这位不了解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的学子和不少人一样,把微博和新闻划了等号。且不说新闻行业是微博取代不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张思雨 《今传媒》2020,(2):78-80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Vlog+新闻"这种形式报道新闻,其中的爆款当属2018年3月两会期间,两会记者所制作的"Vlog"系列。那么这种呈现方式是否还属于新闻?这种呈现方式是否对新闻的专业主义有所损害?本文将以"Vlog+新闻"这种媒体呈现方式为例,试图去总结这种呈现方式,并尝试分析这一呈现方式的类型和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探索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努力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在融合新闻报道领域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人民日报》其下属的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积极响应顶层设计号召,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整合融媒体新闻资源,推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大、话题性强、传播效果好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提升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力度。本文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近年所推出的有影响力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旨在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媒介技术应用以及新闻叙事三个角度对该产品的创新趋势进行总结,力图为未来的探索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2014,(1):20
2013年1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互联网治理与国家安全"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布"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时下中国民众接触媒体频率的排序依次为: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和杂志,其中电视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最高。受访者眼中国内媒体的可信度高于海外媒体,排序依次为中央媒体  相似文献   

19.
王丛  李天舒 《东南传播》2014,(11):128-130
2014年3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火车站发生了持刀伤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一经发生便引起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许多西方媒体颠倒黑白,打着"专业主义"的旗号进行了失实报道。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CNN、BBC、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四家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素材选取与叙事结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和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民族问题的固有模式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国内媒体建设的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钱春媛 《传媒观察》2003,(12):57-58
问题新闻是以提出、回答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问题新闻直接来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是媒体“关注现实”、按照“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的产物。因此近些年,问题新闻在各类媒体和各种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