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和”与英语and的语法化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比分析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原因和理据,发现不同的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在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上具有一些共性,其机制是人类对语言的相同认知。同时认为,“和”与and的语法化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研究者在语法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们”在近现代汉语中词汇意义已经消失,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所呈现的语法化程度并不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语法化斜坡。这一斜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底层是“们”有完整的语音形式,表示复数语法意义;中间层是带“们”的词语既可以表示复数,又可以表示单数;上层是没有任何语法意义的“们”,不能表示复数概念,只有语音形式。由此可以推断;汉语中的复数标记可能会经历零形式———词汇手段———语法手段———零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动词“使劲”原本是个动词,表示“用较大的力气”,它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语法化,表示多种副词意义。与“使劲”同义的动词“用力”和“用劲”也曾不同程度地发生类似的变化,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方言中的“得”,作为表“应该”的情态标记,与“了”同现,使句子成为一种表时间的句式,其中依“得”语法位置的不同,形成V得O〉VO得〉得加的语气强度等级序列,既是义务情态〉知识情态〉将来时的情态标记发展过程序列在共时平面上的反映,也是语用语法化在语法位置上的表现;作为表“可能”的情态标记,与否定词“不”同现,经常可以加上“肯定”之类的副词使同义形式复现进行强调。  相似文献   

6.
“很”和“太”在语法中都能做状语,二的语法功能相同,但是它们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主要从“很”与“太”的语义内涵及二的说明角度来比较它们连带结构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与普通话相比呈现出的不对称现象,从历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和“了”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得”、“了”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致使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为│VC了│,而不是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V得C]。  相似文献   

8.
全文共分上下两篇。本期刊载的上篇,是对各个能愿动词的基本意义和能愿动词句的基本形式作出基本分析。办法是,从各个词的历史发展中识别出其现行的基本意义,从而确定其在汉语句法中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并把分析结果分别用生成语法的树形图和符号逻辑公式表示出来。根据分析的结果,作者认为,能愿动词应分为两组,都包涵着情态词“可能”的意义,但都不等于这个情态词。它们跟这个情态词的关系:第一组是蕴涵关系,第二组是预设关系。下篇将要讲的主要是,分析一些能愿动词的引中用法,并简单地谈两个带理论性的问题。一、汉语能愿动词与逻辑情态词的关系,二、有关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从耒阳“得”字的句法位置及语义的角度出发,在共时平面描述并分析了“得1、得2、得3和得4”的用法,并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句式.它们具有与普通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最后从语义相关度原则和语法化程度原则考察具有相关意义的“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很”与“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熙先生指出:“不同的程度副词除了语义上表示的程度有差别外,语法功能也不完全一样。”本文根据朱先生的观点对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程度副词“很”与“最”进行一番考察,从而概括出它们在语义、语用和语法方面的特点。 一、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 “很”与“最”在语义上都表达了程度加深的意思,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表示深的程度上存在着不同之点。如:  相似文献   

11.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词汇化动词 NP”的口语用法是当前社会中年轻人较为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且有蔓延的趋势,但是严格地按照语法来讲,这是一种错误的语法格式。本文在列举种种“词汇化动词 NP”语法格式个例的同时,还对它们作了结构上的分析,发现这种本不能带宾语而今又能接宾语的动词都是词汇化了的动词,“词汇化动词 NP”新用法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以及这种动词结构的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限定情态功能词(finite modal operator)可以分为表达情态和意态两类。英语和汉语中限定情态词在情态表达和语法形式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与英语相比,汉语限定情态词有十分复杂的否定形式并且没有表通常性的小类。谓语的扩张可以代替限定情态词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4.
昆明话“掉”在动结式的结构中,已经具有表完成的“体”助词的语法功能,这是实义动词“掉”的虚化,即语法化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掉”的实在的语义是虚化的基础;其使用的固定位置是强化并产生语法功能的外在原因;汉语双音节化的是语音方面的另一个促其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中,否定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本文以普通话与方言作比较,讨论了“V得C”与“V不C”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田养邑 《宁夏教育》2008,(11):74-74
记忆的尘封里,老师告诉我:“一棵树上不可能找到两片同样的树叶。”那时只记得老师讲得很深刻。如今我似乎更能准确地区分“相同”之中的“不同”或者是“不同”之中的“相同”,尽管它们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这种理性的认识还得从两张百元说起。  相似文献   

17.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由‘“得”联系的动补结构,如“讲得清楚”、“扫得干净”,会产生表可能和表状态两种语义。即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说得很清楚”,“扫得挺干净”;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能说清楚”、“能扫干净”。但在维哈语中,这两种语义却可以通过动词的时态和能动词干在语法形式上得到明确反映。因此,维哈族学生在学到汉语中这类同构歧义的句子时,由于受母语的限制,往往在理解和翻译上产生偏误。本文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如“扫得干净”这类同构歧义的动补结构(下称“V得A”结构)通过变换和扩展句式等手段加以分化区别,并从…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得”从及物动词转化为助动词,是“得”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变。在这一语法化过程中,“得+谓词”语境是“得”语法化的句法条件;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作用是重要的认知基础;在语法格式“主语+助动词+谓词”的强大类推作用下,“得”语法化为助动词。  相似文献   

20.
谦敬副词"伏""窃"都由动词语法化而来。本文从词汇意义与结构形式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二者的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它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二者都由动词演化而来,且在具体语境中频繁作状语共同促成语法化的进程;具体来源不同,二者隐含的副词词义特点以及表达自谦的角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