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汉中方言中的助词"倒"既是体貌标记又俱形容词词尾功能。它的体标记功能分别是将行体、持续体、结果貌、可能态等。"倒"的本字应该是"到",是移民从赣语区带来的。  相似文献   
2.
天水方言中的助词"下[xa51]"使用非常广泛,且语法功能较多,既可以做体貌助词,也可以做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现实体,经历体,持续体,起始体等,做语气助词时用于单音节形容词之后以及疑问句中,用来表达特殊的语法意义,同时文章还对做趋向补语的"下[xa51]"和做体貌助词的"下[xa51]"之间的界定做了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起来"做插入语标记这一用法直接来自"起来"表"起始体"这一语法功能,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由表"起始体"发展出表"时间义",接着发展出"假设义",最后成为"假设标记",从而最终为"起来"成为插入语标记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其语法化的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句法结构的发展;二是假设复句标记的产生;三是动词次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继承和创新,是辞书编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语典编纂的生命力所在。兹以同是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和《新华歇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新华歇后语词典》在立目、释义和开辟"知识窗"上,都继承了《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的一些做法,页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继承了"风人诗"的特点。"风人诗"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风人诗"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石阙生口中"是上句,用来叙述,"含碑不得语"是下句,用来释上句的含义,其中"碑"谐"悲"。《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如"矮子看戏——随人上下"、"猢狲赶蛱蝶——九歩作一歇"等,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还是"隐语"的进一步发展。隐语即古之"廋辞",宋代孙奭疏对廋辞做了具体的解释:"大抵廋辞云者如今呼笔为‘城管子’,纸为‘楮先生’,钱为‘白水先生’,又为‘阿堵物’之类是也。"《五灯会元》的歇后语,有许多就是隐语,如:"痖子吃苦瓜"、"纸马过江"、"泥人澡洗"、"鹦鹉唤人"等。《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有许多已经具备了现代歇后语的形式,至今流传。  相似文献   
7.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8.
成语的语义有传承和变异两个特性,即成语的意义既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发展变化的一面,要用历史演变的眼光来看待成语的语义。成语的语义演变有语义转移、语义扩大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三种类型,演变原因也有三个。掌握了成语语义演变的规律,有助于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正确地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9.
《五灯会元》中的俗谚具有语意完整、内涵丰富、通俗凝练等特点,在内容上比较直观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及认识自然及人生的客观规律等.具体如下:有强调实践类的,这类俗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如“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见面”等;有总结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等;有劝导人们讲求诚信、励志上进类的俗谚,如“一言出口,驷马难追”、“百尺竿头进取一步”等;还有传授处世道理或生活经验类的,如“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悬羊头,卖狗肉”等.这些俗谚沿用至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