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敌人打过来了.王爷问师爷:“咋办?”师爷道:“王爷啊,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江山难保啊!” 王爷:“我问你我该怎么办,跑还是留,跑怎么跑,留怎么留!” 师爷道:“王爷啊,我跟您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吧!咱打不过人家,这是趋势啊!” ——这样的师爷,留着有用吗?老高若是这王爷,要么拿自己的脑袋撞豆腐,要么拿师爷的脑袋撞墙.  相似文献   

2.
文成于思     
记得我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来到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学生还没有休息,便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白天呢?”学生还是回答:“在工作。”卢瑟福说;“那么你早晨也是在工作了?”学生点  相似文献   

3.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
心中的影象     
朱红 《出版参考》2005,(5):35-35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相似文献   

6.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7.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8.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9.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10.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11.
脾在哪里?这恰如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  相似文献   

12.
我发表的稿件大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文友们不解地问:你那些线索是咋得来的呢? 我住在一个小山沟里,生活范围小,信息不灵,这对写新闻是个极不利的条件。怎么办? 一天夜里,村里小胡来我家借宿。我随便问:“今天干的啥活?”他说:“填茅池子。”我迷惑不解,经他说明原委,才弄清,原来今年初,小胡的妻子和近邻张某因发生口角打了一架。为出气,小胡和妻子一起动手,在自家宅基地上修了一个茅池。这茅池离张某厨房仅五尺远,风一吹,臭气直往厨房里钻。小胡的父亲出远门回来知道后,就给他们做工作,讲法律知识,耐心地开导说服,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填了茅池。我听后觉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4.
近日,听某电台的信息服务节目时,有一位女听众打进电话,但刚说了几个字就被掐断了,经过几秒钟的停顿后,女主持人的话令人大跌眼镜,她说:一听就是“阶级敌人”的声音,这个声音我们太熟悉了。我告诉你,你是服务性中介机构,我们也是,你不能老到这儿占便宜……一个女同志,“脸皮怎么这么厚呢”。经过几秒钟的停顿后,主持人一字一顿地说:“我们不能让一粒女‘老鼠屎’坏了整个节目,下面继续开通热线为听友服务,我们的热线电话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青年报·社会周刊》上以“老猫”的名字开了个专栏,叫“社会七日断想”,自此以后,有关老猫的种种传闻便撒开了。最典型的一种是“老猫是个40多岁的人,比较持重”,来信中最常见的问题则是:“你为什么叫老猫?”后来,有许多常读“断想”的人见到我,极惊诧:“你是老猫?”我说是,接着便是夸奖,弄得我极不自然,很想说,别这么夸我,我还打算进步呢。  相似文献   

16.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18.
我的外孙女妞妞才6岁,每当电视里播放“一休”时,她不吃饭、不玩其他游戏,不吵不闹,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要是说话干扰了她,她便大声地十分不高兴地说:“别说话。”于是,我们只好安安静静地跟着她看。事情已经过了好久,最近我问她:“你还记得一休吗?”  相似文献   

19.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20.
1989年12月初,我到蔡邓村采访。据县科协介绍,这个村的果树研究会在推广技术和为果农服务上,是一流的.县科协准备将这个研究会作为基层科技推广组织的典型上报省里,但在采访中,可能是这个协会的负责人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或是别的原因,总之,我很失望。回来后,我便来到县科协,说明了采访情况。科协负责人说:“咋能没特点?连县长都说蔡邓的背馍协会搞得好,你可能是没问到点子上!”我一愣,问:“背馍协会?咋叫个背馍协会呢?”他解释说:“就是为果农服务时,自己背着干粮,不在群众家里吃饭。”他这么一说,我倒来了兴趣,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