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政府、旅游企业的竞合,旅游资源的区域互补性,皖江城市带的深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构成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提升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推进安庆池州组团和芜湖马鞍山组团旅游的发展,促使两个旅游副中心尽快形成;加速沿江旅游带、合芜宣旅游带、合安旅游带的空间整合,串联辐射整个皖江城市带,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推进旅游一体化是提升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先从资源互补、文脉相连、客源庞大、交通便利、实力提升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开展旅游一体化具备多方优势;其次,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构建以政府为引导、旅游企业为主体、非政府旅游组织为补充的网络式发展模式,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进一步推动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旅游一体化的实现以及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构建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区域旅游发展要素促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正处在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共在,要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呆取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依靠产业聚集发展、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具体战略,促进区域旅游政策、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一体化.最终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完全无障碍的旅游区。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皖江城市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区域分异,有助于认识皖江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制约因素,制定皖江城市带总体协调发展的规划,实现皖江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皖江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中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由于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形成。要实现皖江城市带的综合发展,需要切实考虑各城市的特点,形成总体合理布局,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了在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并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最后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是辐射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以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切入点,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等四个层面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和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10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人民政府《加快皖江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揭开了皖江旅游带开发的序幕。文章探析了皖江旅游带至今尚未崛起的主要原因,提出以皖江文化引领皖江旅游带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倡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皖江文化旅游引导战略、黄金水道旅游线优先发展战略、沿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马芜铜工商旅游重点发展战略,以加快皖江旅游带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下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战略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8日在合肥召开,会议由安徽大学与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科研院校学者以及留美经济学家和省内区域经济问题专家与会,共商皖江城市带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为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而地位劣势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带动力强的极核的作用。芜湖与安庆历史上均为皖江地区乃至安徽省的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城市,但目前还不足以带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皖江城市带东西两段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东段发展水平较高,西段经济基础差,边缘化倾向显现。只有重点推进“芜马同城”战略。提升安庆市在皖江城市带西段的极核功能,强化城市带核心,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重新构建芜湖-安庆双核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低碳物流的发展是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产业的长远目标。从物流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皖江城市带在发展低碳物流中的建设路径,实现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DEA指数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及各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通过示范区战略实施前后一定时间阶段的城市物流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物流效率的比较分析,阐明示范区战略对区域物流效率以及物流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结合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路径,目的在于提高皖江城市带的物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方兴 《安徽教育》2010,(5):22-23
<正>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铜陵位于皖江中部,是皖江城市带的中心点和汇集点,铜陵本身工业基础雄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技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其中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符合本区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产业群集聚模式下的组团发展,梳理清楚服务外包产业群集聚效应的内涵、中央地方两级政策支持力度的核心以及概括出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产业聚集效应从培育产业、改善环境,产业内外部制约和城市规划等四个角度去改善集聚为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为安徽,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区域的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该文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引入体育赛事的意义和赛事选择的原则,并以波特五力模型作为思考工具,结合皖江城市带区域现状,重点分析该区域引入体育赛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以皖江城市带双核,合肥、芜湖为突破口,引入全国性、地区性或洲际性单项体育赛事是可行且迫切的.  相似文献   

18.
发展皖江城市带是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芜湖市物流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皖江城市带建设给芜湖市物流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而提出芜湖市物流发展的一系列策略,如政府应做好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实现物流由量的发展跨越为质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产业转移承接效率,避免走以往的高投入低收益的粗略式发展道路。以2010年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部分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效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非DEA有效,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皖江城市带应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产业集群;立足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