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15年,在美留学的胡适先生与康乃尔大学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时,亚丹问:“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又问:“京师大学何如?”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此话极大地震撼了胡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嗟夫!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四百万方里四万万人口之大国乎?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大国乎!”第…  相似文献   

2.
田建荣 《煤炭高等教育》2014,(1):F0002-F0002
正留学美国的胡适先生曾在1915年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牛津、剑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一流大学。但在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似乎路途依然漫长,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所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3.
胡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的都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业。他步入中年后,先是在北京大学做哲学教授,然后,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做了好多年的校长。另外,1946年起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北京大学校长。到台湾后,做的是台湾“最高研究院院长”。看来,胡适与中国教育的关系密切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只是,很少有人研究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因为,人们知道,他,是五四新文化的一员闯将。他,又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早期研究者。所以,他对中国新文学、中国哲学的贡献掩盖了作为教育家的胡适。教师的他,眼里有人文关怀一次,胡适到一所大学作哲学演讲。谈…  相似文献   

4.
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与核心。胡适一生不仅致力于使中国的大学跻身于高水平的世界大学之林,而且要以高水平独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因此,在胡适的大学教育和管理实践中,他努力探索中国大学如何建构自己的治理结构,他既是教授治校的实践者,又是校长治校的探索者,同时对大学与政府及其他外部关系也有自己的至死不渝的信念和原则。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大学的治理结构进行了破旧立新活动。胡适等前人先哲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我们深化相关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提倡白话诗的第一人,但他也写文言诗。《去国集》里的诗,就都是文言诗。他曾说:“吾数年来之文字兴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无叔永、杏佛,定无《去国集》。”杏佛,就是杨杏佛,名铨,江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哥大与现代中国》 “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套用老北京的这句俗语,在美国,或许可以说“先有纽哥大,后有美利坚”了。拥有将近250年历史、出现过5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是一个怎样的学府?她与现代中国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本书作者对此不懈的探索和发掘,描绘出一个朴素的哥大和胡适、冯友兰、徐志摩等现代中国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的行迹。…… 很多年以前,在遥远的美国,一个被当作“猪仔”卖往美国做苦力的劳工的儿子好学上进,终于出人头地。他做劳工时被他的主人看中了,提拔他做了管家。这个主人是美国当时一座城市的市…  相似文献   

7.
正国共内战期间,胡适执掌北平大学,彼时物价飞腾,师生交困,他在此特殊时节的所作所为,值得研究胡适的人加以关注。北平大学的师生在国共内战期间的表现,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视角,而胡适则是此一视角的聚焦点。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史、美国史和拉美史的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于1945年至1949年间求学于西南联大和北平大学,见证了胡适执掌北大时,应对学校诸多事务的情形,并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学刊》2006,(3):F0004-F0004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常青藤大学之一,被誉为政治、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是美国最大的师范学院,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曾在这里学习。  相似文献   

9.
胡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的都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业。小时,读私塾;少年,读上海的梅溪学堂、中国公学;青年,读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年,先是在北京大学做哲学教授,然后,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做了好多年的校长。另外,1946年起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北京大学校长。到台湾后,做的是台湾“最高研究院院长”。看来,胡适与中国教育关系密切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只是,很少有人研究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因为,人们知道,他,是五四新文化的一员闯将;他,又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早期研究者。所以,他对中国新文学、中国哲学的贡献掩盖了作…  相似文献   

10.
做人的成本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400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适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去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相似文献   

11.
胡适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他带着中国的问题与其宋学的家学渊源而理解美国,同时又以西学观念为前见理解中国。他观念中的美国与中国其实都是作为具有主观色彩的幻像而存在的。在美国,他代表的是东方文化;在中国,他又代表着西方文化。这种双重的身份带来的是他与两个世界的双重的疏离。胡适在中西文化上遭遇的解释学困境具有普遍的原型意义,他是中国现代性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本文说的是胡适的家长如何对他进行家教的。胡适专门受教育的时间,从1895年读私塾起到1917年留学回国止,前后丸二十二年。其中包含九年的家乡教育,六年的上海教育和七年的美国教育。胡适的家庭教育的范畴,涵盖了他的学前教育,家乡教育,还涉及到他的上海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1910年至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所思所想。胡适认为,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而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归国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说,五四前后,“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我们的楷模”。由此可见,胡适对毛泽东的影响。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国,9月到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之召到北京,随后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送走留法学生后,4月回到湖南长沙。毛泽东为何没有赴法国留学,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  相似文献   

15.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革命又称新文学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几十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起点问题,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有人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胡适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学运动。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钱玄同也说:“适之是现在第一个提倡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养家,聂华苓在台北参加了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工作。在雷震的关怀下成为该刊的文艺编辑。当时《自由中国》的发行人是胡适,主持人是雷震。1952年,胡适要从美国到台湾。到的那天,为了欢迎胡适的到来,雷震要年轻的聂华苓代表大家到机场向胡适献花,她极大的不愿意。因为胡适因《自由中国》上的一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论,而辞去了发行人的名义。这明里是“抗议”政府,实则是“摆脱”杂志。她对胡适借在《自由中国》与统治势力冲突的时候摆脱杂志的事,颇有看法。聂华苓说“:这是胡适先生的一箭双雕之功。”为了避免见面说话…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日记中总结1934年一年的成绩时说,“在学问方面,今年的最大成绩要算《说儒》一篇。这篇字长约五万字,费了我两个多月的工夫才得完成。”唐德刚对此评价甚高,他说,“胡氏此篇不特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近代化史上最光辉的一段时期,所谓‘三十年代’的巅峰之作。”当然,反对意见也有,郭沫若在1937年便驳斥过胡适的这一论,并称他那种“公式主义”的研究态度,“是很成问题的”,这虽只是篇学术论,但却是一篇关于儒土——中国最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论,后来,胡适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责任,功用等看法均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9.
书架     
《教育》2013,(11):59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作者:胡适出版:新世界出版社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顾颉刚曾对同窗傅斯年推荐:"胡先生讲的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史家。"在其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  相似文献   

20.
元培送茶叶     
<正>1916年12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因十分佩服胡适的才华,蔡元培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聘为北大教授。从一名留学生到中国"第一学府"的教授,且月薪260元,胡适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蔡元培的细心呵护下,胡适在北大很快站稳了脚跟。到校第二个月,学校就将他的月薪增加到280元,这是北大的最高月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