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权”作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中又成为西方手中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就是“人权外交”。回顾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从威尔逊最初提出“人权外交”的主张,到卡特政府正式提出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及至当前的布什政府的外交主张,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外交”说到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霸权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西方“人权外交”张史传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自70年代以来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大力推行“人权外交”,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美国“人权外交”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和核力量的前提下,把人权作为美国外交的基石,把对别国人权状况的判...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在退守台湾的五十余年间 ,经历了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和美国对台湾政策变化的数次冲击 ,其对外关系在承受了“传统外交”的挫折后 ,推出“实质外交”、“弹性外交”政策 ,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人权外交”有其独特的外交思想传统,即美国例外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人权外交”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其实质是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上台后,积极推行外交新思维,“巧实力”理论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巧实力”理论是美国新一届政府反思小布什政府时期反恐战略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应对国际挑战和其他大国的崛起而进行的外交变革。它强调外交手段的重要性和优先性,重视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外交,重视协商和对话。但“巧实力”理论不会改变美国的战略目标,其本质仍然是要维护和巩固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外交史中,“自决”观念与“非殖民”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的委任统治制度、罗斯福的国际托管制度等政策中所包含的“非殖民”原则都可追溯到美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自决”思想。美国外交中的“自决”观念和“非殖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政策的制定往往取决于美国国家现实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民主和自决,美国反对殖民主义的背后隐藏着对世界霸权地位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基辛格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谋划大师,亦是尼克松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由他和尼克松总统搭档的“二人团队”垄断性地掌控美国外交战略,在世界舞台上掀起层层波澜,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纵深发展.以中美关系“解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析案例可见,伴随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调整,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美国外交权力谱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卓著地位得以确立和不断强化,并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目的明确的秘密外交重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0.
外交历来是国际关系中解决国际冲突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一国外交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美国外交就是一个曲型,它先后经历了美元、大棒外交、冷战外交。当前,美国正大力施展信息外交,推行与传统霸权意义不同的信息霸权,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信息网络作为美国外次活动的“新手段”;二是把住处交作为美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以信息为杀手锏,推行“软霸权”。这是美国国家战略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征兆,促使美国外交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在及因此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重视研究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对制定中国的国家战略,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来,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深人人心,“中国崛起”的概念也愈发清晰。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从“一边倒”到“不结盟”,再到“和谐世界”,其嬗变有着深刻原因。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关系更加复杂的新世纪,对新中国外交嬗变原因作深层的探求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58年,中共参加了由联共(布)中央发起的对南共联盟纲领草案的批判,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国际层面来看,一是5月5日队民日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的《现代修正主义必须批判》一文,助推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反修”潮流的涌起;二是建交不到4年的中南关系迅速降至冰点;三是此次批判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前奏。从国内层面来看,对南共修正主义的批判引发了毛泽东认为中共党内会出现修正主义的担忧。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中对于"痨"字的解释,不同于人们都熟知的意思。一些学者在对其同族词考释时不取《说文》释义,而用广为人知的"劳损得病"之意。《说文》释义特别,尤其是出现了限定语"朝鲜"一词,由此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民族关系及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国的激进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70年代“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5.
回首埃以握手言和以来的双边关系,不难发现两国交往更多体现在政治层面,民间交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此种非常态的双边关系即为“冷和平”。运用唯物史观的内外因辩证原理深刻剖析“冷和平”状态形成及持续的背景因素,了解其深层次的必然性,对于准确理解埃以双边关系及埃及、以色列各自的外交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毫无疑问,这也有助于对埃以关系的发展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名+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词语组合现象,该结构中的"名"具有多样的语义特征。本文主要分析"名+名"结构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句法关系有:定中关系、并列关系、复指关系、主谓关系;语义关系有:材料+主体、所属+主体、功能+主体、性状+主体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史学家和外交活动家刘彦的外交著述始终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其产生于“史学致用”著述宗旨之下的外交思想,具有极为广泛的受众。故意义不可与一般外交史学者等量齐观。将刘彦的外交思想置于民国时期的外交环境中检视,闪光之处颇多,其中对国民外交知识的重视、对中日唇亡齿寒关系的认识尤显卓见,在今日仍值得思考。当然,亦可见其或多或少的缺陷,对此应以“了解之同情”视之。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中美关系变得扑朔迷离.理性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更有助于解决我国统一所面临的困境.从均势思维、实用主义手法和现实利益考量等角度入手,研究得出美国的国家利...  相似文献   

19.
条约与朝贡之紧张关系,洵为理解19世纪末中韩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之关键。欧美列强及明治日本固然坚持近代条约关系,以排斥与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其实际外交立场仍依现实利害关系而有所变化。1866年丙寅洋扰之际的法国与1871年辛未洋扰之际的美国,相继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以禁阻清政府干涉,进而以侵略朝鲜行动而予以武力之冲击。至1876年与1882年,明治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以条约明文有意否定了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至1885年以来巨文岛事件之际,英国甚至不惜代纳朝鲜对华朝贡以获取清政府外交支持,俄国亦欲签订协议承认中国宗主权,以保障其在朝鲜利益,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则向李鸿章提交《朝鲜办法八条》,试图承认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而实现对华合作方针,应可称之为“参入”性利用态度。所谓“条约取代朝贡”说反映到19世纪末中韩关系史,实为复杂曲折之动态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中国与秘鲁之间的首次建交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即1874年中秘两国签订友好条约,规定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不仅是历史上中秘两国之间的首次建交,而且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第一次建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