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界,《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它总结了先秦的音乐美学成果,具有较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和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内容涉及到音乐的特征、功用、内容与形式、乐与礼,美与善等许多命题,是此后三千多年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古典文艺理论的基石。其具体内容包括相传汉代刘向先秦古籍得乐论11篇,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汉斯立克是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奠基者,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主要内容由序和七章构成,序是全书的归纳与总结.主要包含正反两个基本命题,而后面的七章则是对序的演绎与推论。《论音乐的美》是西方音乐美学方面的巨著,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它的问世形成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与他律论二元并存的思想局面,树立了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音乐美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说它年轻是因为“音乐美学”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十八世纪末;说它古老是由于早在我国春秋战国之时,就出现了《乐记》这本音乐理论专著。那么,什么是音乐美学呢?简言之,音乐美学就是“音乐美”的学问。除此之外,研究音乐与外界的关系,如音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特别是与人的情感关系,则可称为音乐的美学。要弄清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最好从它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来进行分析。首先,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关系,它要…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二胡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讲的是韵味、意境等对于美的需求。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就在于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这种思维的习惯,决定了从不到今而来的一种传统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这里应该看到的是"和"的精神的传承。对于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而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内的集中体现,二胡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器材,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它不仅将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包含到里面去,而且在演奏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其内涵。本文透过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来谈论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将能够体现出二胡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所讲的是韵味、意境等对于美的追求。在我国音乐美学庄子的思想中强调自然音乐即"天""真"的乐,它是一种合乎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这两者之间均所强调音乐这一思想概念,本文将透过音乐美学中庄子的思想来谈论二胡演奏中所应当追求的音乐境界,从而更好地体现二胡地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西方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神话,他是当之无愧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以鲜明的音乐个性、革新性的创作特色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印象主义美的作品,这也是他钢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独特性。通过对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中美学思想进行梳理解读,不同阶段的具体思想体现与创作分析,从音乐本体、内容、形式、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来诠释其美学思想,在历史脉络的分析基础之上,来说明德彪西的音乐美学思想形成并不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此彰显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的传奇与神话。  相似文献   

7.
具体地论述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美学特征。音乐美的构成,音乐美的本质,音乐美的标准,音乐美的境界,从几个方面具体地全面地论述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9.
音乐学作为一个学科,从1885年奎多·阿德勒的《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出版才基本成形。音乐美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舒巴尔特死后出版的《论音乐美学思想》一书。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了真正的音乐美学著作。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它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相加的结果,它的本质特点是音乐的特点和美学思考的相互渗透。本文便从美学的角度,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钢琴演奏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是一种美的艺术。钢琴演奏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钢琴演奏不仅表现钢琴音乐作品的内容,而且彰显出音乐艺术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美学思想来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这样才能使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展现出来。本文从钢琴演奏艺术的几个方面,对美学因素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对钢琴演奏艺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审判和艺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审病美和艺术无论具有怎样的特殊性都应受到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所制约。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乐记》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儒家的“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被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3.
论周敦颐美学思想陈水根周敦颐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自然美,道德人格美,音乐美学,文学美学的思想。关于他的自然美的思想。周敦颐主张以自然的勃勃到机为美。他对于自然生长的花草很喜欢,喜欢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他窗前的草不除掉,任其生长,有人间他这是...  相似文献   

14.
刘湘 《嘉应学院学报》2003,21(2):120-120
爱德华·汉斯立克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著作《论音乐的美》在 1 854年第一次出版时立即受到资产阶级音乐界和哲学界的重视 ,尽管一直争论不断 ,但它的观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思想中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汉斯立克的著名观点“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 ,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汉斯立克是这样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1 .自然界中的声音具有偶然性和非连续性。自然界的这些表现只是声或者响 ,即一些以不相等的时间片断相继而来的空气的…  相似文献   

15.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充满了哲理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文化中,层出不穷的古代文豪以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其核心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继承制。礼乐美学的最终目标是仁,仁即是美,美即是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的,为其后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音乐"和"的审美观对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极大,在先秦时期这种观念已有所体现,后又经过不断地阐述与解读,"和"的审美观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它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念,拓展了当时的音乐创作的题材与范围,提升了音乐的内涵,是我们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音乐美学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美的理论,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的理论科学。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属性,说明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美学于音乐学的结合。一方面,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需要运用美学的原理与方法去研究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使研究者具有哲学一美学的品格和视角。另一方面,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音乐学作为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论研究的各类学问的总称,西方一般把它划分为三个大的门类,即:系统音乐学、历史的音乐学、民族音乐学。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范围广泛,其中所渗透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对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完成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文章主要从其音乐美学思想中关于美的本质的解释、模仿说、净化说三个方面论述其中所渗透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