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会历来有两大战场之分,一是竞技大战,二是新闻大战.作为新闻大战的主角——体育记者.要想在奥运新闻战场上“攻城拔寨”.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以后,一股在中国新闻媒介中涌动已久的深潮汹涌而出,造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新闻史上罕见的报业“周末版战”、“星期刊战”、月末版战”。1993年伊始,这场报业范围内的大战不仅愈演愈烈,而且蔓延到广播、电视领域,酿成了“电波大战”、“荧屏大战”。一时以来,令读者目不暇接,听众耳福不浅,而电视观众则顾此失彼……这场媒介大战的本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新闻媒介资源实现重新配置和最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地方台纷纷上星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台有了机会同“台”竞技,一台电视机容纳二三十个频道已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或频道的模仿和雷同已成为当今电视业的一大弊病。除了千人一面的娱乐节目让人腻味以外,新闻报道模仿“新闻联播”,专题节目照搬《焦点访谈》等等,简直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电视模式。频道节目在一片模仿和雷同的声浪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个性特色。地方台引进洋节目模式或大台模式,已成为一种时髦,凤凰卫视台的“非常男女”移植成了“玫瑰之约”,法国的“城市之间”也落户中国,却老给人一种乐不起来的感…  相似文献   

4.
北京日报“科技之星”专栏问世那天,我因病住院。我被第一篇特写和照片所吸引。从此,每天报纸一来,我就把专栏上发的特写和照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仔细阅读。专栏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照片照得也很传神,留住了美好瞬间。我最喜欢读的是《第三者的魅力》,文章一开头就引人入胜,结尾也很有兴味。《属“天”的人》全文集中在“上天”二字上,分三个侧面展开,写得好。《泥腿子教授》紧紧围绕“两条腿”作文章,总之,绝大多数文章写得有特色。同时,专栏刊登的科技之星的面也很宽,“医”、食、住、行等方面一应俱全。标题是报纸的眼睛。专栏里,有不少标题作得好。如《远东神农》、《乐在光与电》、《捧出金秋》、  相似文献   

5.
有的青年作者来信说,经常在报刊上读到的散文,“多是身边琐事,不是写邻居便是写家庭,读起来很有雷同之感,这是不是作者的视野太窄了一些?像我们学习写作的青年,应该多读哪类散文为好?”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不少散文是雷同的,不仅仅是题材雷同,就散文中的某些情节与所发抒的感怀也有雷同之处。就我读过的散文中,觉得雷同的有这样一些: 想起了我小时候和三姑一块在田野上追兔子,割羊草,可是现在她忽然是一位有孩子的母亲了……(通过儿时的回忆写自己感叹的散文,比较常见,可说是大同小异); 说起过生日我就忘不了在二姨家那天,玩得好极啦……(也是通过回忆写童年乐趣的散文,也比较  相似文献   

6.
象“歌星”、“影星”时常出现于报纸和广播、电视一样,“科星”也越来越多地登上了新闻媒介的殿堂,有些报纸还为他们开辟了专门栏目。显然,大力宣传科学技术之“星”,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共识,意义是很大的。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科星”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家喻户晓?笔者最近读了《科技日报》有关科技人员的报道,很受启发,看来要在宣传的接近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如今,当商潮滚滚涌来的时候,它所引发的巳不仅仅是“汽车大战”、“钢铁大战”和“矿泉壶大战”,且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更深层面,一场文化领域的广告大战、小报大战、星期刊、周末版大战也已是沸沸扬  相似文献   

8.
陈谨 《大观周刊》2006,(26):52-52
江湖最近很热闹.要开始评选“茶艺之星”了。什么样的人能参赛呢?据大赛组委会的报名要求是“西南片区各茶叶团体、大专院校、茶叶生产、流通企业、茶楼茶馆等各茶艺表演者。”其实不客气地说,走在云南大街小巷、地州村落,我们放眼一看,人人都是茶艺师。  相似文献   

9.
“星”者,宇宙间闪烁发光的天体也。根据亮度的强弱,又可划分出“星等”。当以星喻人成为一时之尚,满天流星稍纵即逝的时候,一些高星等的发光体却恒久地长存于天宇。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文联曾对全国范围内参差不齐的文艺之星进行了一次划分星等的选拔,其中具有跨世纪深厚功力的十位中青年,被赋予了“世纪之星”的最高星等。本文主人公吴学华,便是这十颗恒久耀眼的“世纪之星”之一。同时被评上的还有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著名电影演员潘虹等。  相似文献   

10.
“工作研究”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吸取新经验,收集新信息,因而“工作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一些“工作研究”写得冗长、提出的问题繁多,有些甚至雷同于学术论文,一般人阅读起来很费劲,可读性较差。因此,改选这种文体的写作很有必要。要写好“工作研究”,必须研究“工作研  相似文献   

11.
师晶 《新闻世界》2003,(12):45-45
说起漫画,许多人可能会很“糊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电视里的叫卡通,小报上登的是幽默,大报上刊的是讽刺画,街面上流行是口袋书或成人绘画读本,而漫画是什么呢?翻开《辞海》,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漫画,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实,早在出现漫画这个名称之前,也有叫“讽刺画”、“滑稽画”、“寓意画”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3.
试析“周末版”雷同现象成因俞栋成近几年,我国报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以及近似这一类型的报纸(以下统称“周末版”)争相问世,以致被称为“周末版现象”。它对改进报业结构、推动新闻改革、丰富宣传内容、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荣 《新闻实践》2001,(3):28-31
近年来,在国内报纸市场上,“价格大战”和“发行大战”的浪潮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特别是时值岁末,有关报纸“价格大战”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你瞧,南京报业的“价格大战”一波未了,昆明报纸的“发行大战”又烽火连天……一时间,“价格大战”和“发行大战”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和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那么,在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内报纸市场上,“价格大战”和“发行大战”的浪潮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特别是时值岁末,有关报纸“价格大战”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一时间,“价格大战”和“发行大战”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和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何会发生报纸的“价格大战”?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报纸的“发行大战”呢?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观察、辩证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为何会发生报纸的“价格大战”?目前全国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南京、昆明等地则尤甚。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南京报业的低价和超低价竞争。1999年…  相似文献   

16.
散文大师梁实秋生前曾对台湾《联合文学》主编丘颜明说:“有一事我想历来编辑莫不引以为苦,好稿不易。在数量上,稿件似不虞缺乏,在品质上,能膺上选者不多,于是主编的人有时就需要‘拉稿’。拉稿比拉夫难,其中甘苦,当过编辑的都知道。”所谓‘拉稿’难,一难在名人稿不好拉,二难是名人好稿更难拉,三难是拉来的稿有时又不合版面或“主旨”要求。近年我们的“报刊大战”,其中就包括拉稿之战,争稿之战。都想以“名牌”手笔突出版面,所以名人之作成了紧俏“产品”。其实,非名人之稿不拉,未必高明。名人稿固然有“广告效应”,但读者除了看“门面”,更主要的是看“货色”。名人多半早年有“名牌作品”行世,现在事务繁忙,笔力有时  相似文献   

17.
报刊征订大战年年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报刊要生存、发展,参与这种“大战”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有些报刊凭借自身的某些“优势”,搞“摊派式”征订,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名读者,我盼望今后,这种征订方式少之又少。而广大读者、尤其是那些将会受到“摊派”的单位,更应打消顾虑,共同、坚决地抑制这种报刊发行中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8.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19.
有次听一位专职报道员“传授”经验,却越听越不是滋味。那位专职报道员说:“搞报道说简单也很简单,只要把前几年的旧报刊拿出来翻翻,打些提前量,依样画瓢,就不愁上不了稿子。”他还滔滔不绝地举了好多例子来佐证其言不谬。 “新闻”之新,不仅仅在于其时  相似文献   

20.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对上星频道引进国外版权模式节目、歌唱类节目、晚会等类节目的总量及播出时段做了更严的规定,被称之为“加强版限娱令”。此令既出不亚于一次地震,虽然震中区在上星频道节目,整个电视内容产业也震感强烈。一方面,因这次调控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堪称“史上最严”,直接触动了星际“全国性电视市场”的利益格局,各大卫视首当其冲,故难免一片哗然;另一方面,因这些年来电视业内各种限令频出,原本属于临时管制措施的限令已渐常态化,就前几轮调控效果而言,似乎总是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按下葫芦起来瓢”,引人对新一轮“史上最严”调控的效果产生各种猜想。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此番“加强版限娱令”特点、成因及近期与远期效应进行深度探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